编者按:村里将此前由私人承包的山岐电站进行回收并改造,电站由先前的40千瓦装机容量扩容至300千瓦,投入运行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同时,按照农光互补模式,村里建设装机容量为0.7兆瓦的村级光伏电站,还在山岐小学屋顶建设了44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的光伏发电收入在8万元左右。
“后面就是我们引进的农业园基地,占地500亩,还在建设中。”谢福林站在 社区服务站的窗户边,指着窗外告诉来访的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身为瑞金市扶贫和移民办干部,他在这一年来亲眼见证了山岐村脱贫的蜕变。山岐村位于瑞金市叶坪乡东部,是“十三五”贫困村。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形式,不少村民都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清单:贫困户脱贫任务上墙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村里贫困户的情况,怎么才算脱贫,什么时候脱的贫都一清二楚。”叶坪乡驻山岐村的宣传干事吴运频介绍。
在山岐村社区服务站的办公室里,干净雪白的墙上除了贴着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图,还挂着贫困户脱贫任务清单(上图),上面清楚填写着贫困户姓名、脱贫指标、解决措施、工作进度,最后一栏还写了贫困户相对应的帮扶干部;在另一面墙上,则是精准扶贫工作卡一览表,每张工作卡上记录着贫困户的具体信息,包括致贫原因、贫困属性甚至脱贫措施,卡片还按照已脱贫、未脱贫和兜底保障户分好了类。
“村民脱不了贫,我们不管做了多少工作都是白搭。”吴运频坚定地说,他们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想办法带领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变身:“输血村”变“造血村”
2年前的山岐村,还是一个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意见较大的村庄,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班子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各项工作滞后,在经济方面也可谓是一穷二白。
“以前山岐村完全靠上级的转移支付,还要支付村干部的工资,村集体没有任何的收入。”吴运频回忆,村里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方面。
所以,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成了重点。2016年,村里将此前由私人承包的山岐电站进行回收并改造,电站由先前的40千瓦装机容量扩容至300千瓦,投入运行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4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同时,按照农光互补模式,村里建设装机容量为0.7兆瓦的村级光伏电站,还在山岐小学屋顶建设了44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的光伏发电收入在8万元左右。
“这些收入除了留部分用于村里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其余的分红给了村民。”吴运频笑着说,“村里从以前的零收入村,到今年预计有7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输血村’变成‘造血村’,实现了华丽的转变!”
壮大:村民收入节节攀高
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村民的收入也在节节攀高。
村里一直坚持兴产业促脱贫的道路,采取政府奖补方式搭建、党员带动贫困户承包、合作社负责技术及销路的思路,新建了100亩大棚蔬菜基地,目前已种植苦瓜、白菜、香瓜等大棚果蔬,并且组建了大棚蔬菜、白莲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目前山岐村已有17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收取租金、基地务工等形式,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
“年初的时候,我们又流转了村里贫困户的近600亩土地,用于建设产业园和百香果基地。”吴运频介绍道,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目前产业园还在建设当中。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大棚框架已经搭好(下图)。“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租金,还能实现务工、分红等收入。”
引领:携手其他村民脱贫
“我现在真是摘菜都摘不赢,每天晚上至少要拉两三车去卖。”村民黄艳春脸上洋溢着笑容,“我的蔬菜没有喷洒保鲜剂,很受大家欢迎,有时候一天下来收入能上千。”
2016年,黄艳春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购置了不少家电。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前,他家还是贫困户,年老的父母病重,负担不起两个儿子高昂的学费,一家6口也住在危旧的土坯房中。黄艳春的肩上挑着重担,也挑着家里的希望。
后来,村干部研讨后,建议他放弃以前小打小闹的传统种植,改种大棚蔬菜。但是面对土地流转、搭建大棚和修排洪沟等问题,黄艳春感到忐忑不安。好在村里一边给他技术指导,一边也给他做思想工作,还帮他申请奖补资金,总算让黄艳春的心安定下来。
现在,黄艳春夫妇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立了合作社,现在合作社里的7名贫困户在他们的带领下,也正逐步摆脱贫困。“我现在在他的合作社上班,每天有固定工资,平时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我很感激,也很满意。”合作社成员朱桂清如是说。
原标题:光伏成亮点 村民都沾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