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阜南协鑫117MW光伏扶贫电站,当地农民正在享受着农光互补带来的收益
“现在一亩韭菜能卖一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当地一种植大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当这些新鲜的韭菜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时,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种在当地的光伏电站里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被称作“光伏扶贫”的新模式。
建在郓城的鑫华光伏电站是山东省首批国家级扶贫项目,建设之初便确立了农业、光伏互补的运营模式,力求通过两者的结合探索扶贫新方向。
如今,鑫华光伏电站已建成173座大拱棚,还保留了露天种植区,每年可扶持1600户贫困户,帮助当地近40%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
“我们不希望只带去一座清洁电力的电站、一份政策性扶贫资金,而是与当地政府、贫困户共同打造一个新的农业产业,为贫困户带去高效益的生产技术,同时带去发展产业、共同致富的理念。” 投资兴建该项目的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新能源)副总裁张耀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据介绍,目前该企业已建成的798兆瓦容量的集中式地面光伏扶贫电站,到2018年6月底前将增加至1290兆瓦,仅对近3.8万贫困户的承诺扶贫资金就达20.7亿元。 此外,还参与了354兆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贫困农户增收的“活水”
201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决定用六年时间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
2015年底,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加快贫困地区能源开发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光伏扶贫新目标:“到2020年,保障200万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年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各地区将光伏扶贫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新力量。
“开展光伏扶贫,为贫困地区建设光伏电站,上网电量收益直接用于贫困群众增收,是一条实现精准扶贫的好路子。”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舒印彪在提案中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要靠内生动力,困难群众要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要把光伏扶贫做好,仅仅提供政策性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张耀邦说。
十九大报告给乡村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弘蓝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而光伏扶贫正具有将助力脱贫致富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
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协鑫新能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利用光伏电站的设施特点适当地引入特色生态农业,以此作为贫困农户增收的“活水”,进而帮助后者走上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在张耀邦看来,这种光伏扶贫的新思路、新理念恰好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愿景。
在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北堆村,协鑫阜宁现代光伏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水稻田里,养殖户朱国贵成功实现了鲫鱼和螃蟹的放养。经江苏省海洋渔业局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评估,稻鱼蟹共生农业亩均收获鱼类50公斤、蟹25公斤。该中心主任张朝辉表示,这是光伏科技与农业科技融合催生的能量利用新体系,实现了“电力、粮食、渔业”的三重产出。该中心计划推出光伏稻田水产养殖标准和规范,以使其更好地向其他地区推广。
不与农业争地是怎样做到的
近两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不少地方积极制定和推进光伏扶贫项目,一大批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光伏电站与农业争地的质疑也随之渐起。
协鑫新能源的解决方案是,在“光伏+农业”模式下让土地在发电与农业间合理安放,以“一光多用,一地多收”实现了乡村、企业、农业共赢发展。
“光伏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实需要妥善处理好光伏电站阵列与农业生产间‘争阳光、争空间、争土地’等问题,给农业生产留足空间。”张耀邦说,通过合理设计的光伏农业可实现阳光与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位于安徽宿州埇桥区灰古镇的协鑫埇桥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项目总投资3.5余亿元,年均发电量约为4800 万千瓦时,包括光伏大棚蔬菜、油用牡丹种植、智能温室展示区等。
“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不同农作物的喜光性,进行差异化的光伏电站建设方案设计,在解决‘与农争光’的前提下,实现‘一光多用’。”协鑫新能源安徽分公司总经理乐其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说,该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先农后光’的原则,坚持‘三不伤,三不争’,即不伤地、不减产、不伤农,不争阳光、不争空间、不争土地。
为此,在进行光伏支柱建设时,施工团队被特别要求采用混凝立柱打桩的方式,以保证不会破坏、影响、伤害土地的结构和性质。
同时,经过科学测算,光伏组件阵列的间距严格控制在8~10米、光伏组件最低端距离地面2.8米,这样可使两行光伏组件之间的空地在3月中旬至10月间可以受到6小时以上的光照。“这就能满足大部分农作物生长的光照需求,大型农机也可以进入电站内作业,做到对大部分农作物不减产、不争阳光、不争空间。”乐其道说。
山东省高唐协鑫30MW农光互补电站,丰收时节,小麦一片金黄
农户能“挣”三份钱
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模式是光伏扶贫的重要形式。它采用“公司+农业专业经营户+贫困户”的形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渠道,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这一模式下,贫困群众至少可以有政策性补贴、土地租金和劳务工资三种收入来源。
前述山东郓城县的鑫华项目电站便是采用这种模式。
项目运营方是协鑫新能源旗下的鑫华能源在郓城县侯咽集镇规划了占地1200亩光伏农业产业园。从当地农户手中流转到土地后,鑫华能源先期建设了260余座大拱棚和春秋棚。棚上安装光伏板,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棚下土地则低价返租给当地的种植大户,与其合作种植瓜果蔬菜,发展特色农业。
鑫华光伏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项目的负责人崔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他们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通过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病虫害防治,种出来的蔬菜安全放心口感好,在城市很受欢迎。
“现在韭菜、芹菜经常出现脱销的情况,很多超市都需要提前订购。”崔峰说。
目前,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侯咽集镇附近农民的收入开始增加。
农户把土地流转给鑫华能源后,每亩地每年可以获得1000~1200元的收入;2017年3月鑫华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按照光伏扶贫政策的规定,此后20年,鑫华能源要给侯咽集镇建档列卡的贫困户每年3000元的扶贫补贴。
此外,鑫华能源还要求与之合作的农业承包大户按照协议,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到产业园务工。“打零工的话,一天的工资大概有四五十元,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块。”在鑫华光伏农业产业园打工的村民说。
“一般有四五亩地,一个劳动力的贫困家庭,通过这一个项目的扶持,每年的家庭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与之前相比,几乎翻了一番。3年下来就能脱贫。”崔峰说。
光伏牡丹光伏鸡
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是光伏扶贫的另一种形式。它以县域为单位,企业与贫困村村委会合作,帮助村里代建和运营光伏电站。电站建成后,发电收益归村集体,电站下的土地由贫困群众种植,由企业供应种苗和农产品收购服务。
“农作物成熟采摘后,我们负责收购,保证贫困群众的种植收益。”张耀邦说。
在安徽宿州,协鑫新能源帮助11个贫困村建设了11个60千瓦(KW)的村级扶贫电站,确保每个贫困村的村集体每年有不低于6万元的发电收入,同时保证收益可以持续25年。
宿州农光互补项目还有更长远的规划。张耀邦的设想是:首先在光伏区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中药材、瓜果蔬菜等。其次是利用建成的智能温室,综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与此同时,还计划与当地符离集烧鸡名企业合作发展光伏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此外,还将发展光伏牡丹花海、光伏异形棚采摘等休闲旅游业。
“我们希望通过三大产业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走一二三产业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张耀邦强调,围绕光伏油用牡丹产业,未来将与相关龙头企业合作,推出更多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如牡丹籽油、牡丹胶囊、牡丹化妆品、牡丹食品、牡丹药材等。
原标题:光伏扶贫的“造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