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业界不乏那些质疑所谓建设规模过吉瓦电站的人士,但似乎并不能阻挡前赴后继者。轮番上演的“圈地运动”“抢装潮”,光伏企业纷纷抢食这传说中的最后一块蛋糕。
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光伏电站以大型地面电站为主,从国内光伏应用细分市场来看,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大型地面电站方面,2011年国内大型地面电站新增装机容量占总新增装机容量的88%,2013年国内大型地面电站新增装机容量7.91GW,占总新增装机容量的比重70%。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称201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超过10.8GW,并在2月11日确定2014年光伏新增装机目标为14GW,其中地面电站6GW,分布式电站8GW。可是,即便国家规划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并专门制定了发展目标,大型开发商还是盯着地面电站。地面电站规模大,投资大,管理方便;当然,同时也与分布式光伏电站一样面临并网难、政策不清晰的难题。配套融资政策的不完善,而光伏电站开发资金缺口巨大,也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盯着地面电站
按照一般的概念,大型地面建站适合太阳能资源好、土地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分布式光伏电站是在公用建筑屋顶、商业建筑和工厂园区屋顶的电站,单个项目不超过6兆瓦,主要以自发自用为主,余量电力允许接入35千伏以下的配电网。
2014年起执行的大型电站补贴新政策,依据资源情况执行0.9元~0.95元/度的电价政策,客观上降低了地面电站的收益,投资者对国家调整补贴水平的预期产生了变化,于是开发商纷纷转入观望。
但据了解,新兴的光热发电正在研究制定补贴电价政策,而前期已经圈定的土地,开发商会根据电价政策做调整,哪种电价收益高,收益可预期,就投资哪种,待价而沽。很多投资机构和企业,仍然在涌入西部,在太阳能资源好、并网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圈地拿批文,希望分羹大电站的机会。当然,鲜有政策出台,也是企业一直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尤其要提的是关于融资的政策。光伏发电的补贴都进入电站开发商的口袋,但同时项目融资获取难,银行几乎不对项目放贷。这让许多企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试水产业基金
想必谈起电站融资,许多人都会摇头感叹融资困难已成沉疴痼疾。就目前而言,我国光伏企业建设光伏电站,主要还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而这种模式贷款时间短、门槛高,并不能满足发展中的光伏产业。国内光伏终端应用市场的加速打开,让各方机构不得不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如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模式、众筹等,以期打开融资枷锁。
“光伏产业基金”似乎为行业打开了一扇窗。
4月17日,国内首个专业光伏应用基金--国灵光伏应用产业投资基金应运而生。该基金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牵头,由和灵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365光伏电站网等共同发起成立,投资方向是光伏电站开发。
基金是为了某一方向的投资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金集合在一起的投融资形式。而光伏终端市场投资基金是则以光伏电站建设为投资方向集合社会资金而建立的基金。该基金将以股权的形式投资大型优质光伏地面电站及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国灵光伏应用基金首期已完成融资5亿元,并选择当下条件最好的项目给予其启动资金支持,待电站建成后随即退出,预期收益率在10%-20%之间。
有人士预估,国灵光伏应用产业投资基金若运作顺利,可以撬动光伏电站投资资金百亿元。莫非,我国光伏建设融资新纪元就靠它开启?
光伏电站效益最大化
融资是光伏电站的问题大头,而电站效益也是业内力求突破的方向。
光伏行业历来有一个标准提法:即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电池组件的发电成本就将降低7%左右。提高转化效率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国外企业也不例外。很多国际型企业将每年提高0.2%-0.4%的电池转化率,作为企业首要完成的既定任务。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电池转换效率屡获突破,行业平均水平也已保持在15%-17%之间,最高可达21%。但随着光伏相关技术的日臻成熟,单纯依靠制造技术进步提高电站运行效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随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持续扩大,必将吸引更多企业投身于光伏电站开发之中。在光伏应用上,国内光伏电站多青睐大型地面电站的建设,但大型光伏电站运行管理平台尚处在无任何可参考、可借鉴的开发空白区。与此同时,市场对大型光伏电站的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的需求却日益迫切。
而为实现光伏电站效益最大化,投资者不仅要对设备质量严加把关,还要深入了解光伏电站投资的特点,如,光伏电站通常设备数量庞大、占地面积较大、巡检费时费力、自然环境差、运维人员少、运行周期长达20多年等。投资者若将目光转向到电站的运维管理效益提升,转换思维、对症下药,将不失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