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利国乡根据自身太阳能资源丰富,盐碱滩涂多,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优势,畜牧与光伏相结合发展并形成产业化发展,带领广大贫困户走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初冬时节,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吴庙村养殖小区内,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面板在艳阳下熠熠闪光,棚内一头头渤海黑牛、鲁西黄牛皮毛锃亮、膘肥体壮,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追逐嬉戏……
“每跳一个数,就是一元钱!”老支书韩玉忠眼瞅着手机客户端上变化的光伏发电量,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扳指一算:今年繁殖的15头小牛犊,按照现在的市场价8000元的价格,就能收入12万元,每个入股户能收入1万元,加上光伏的收益分成,每户收入在1.5万元以上,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吴庙村位于黄河尾闾之地,土地贫瘠,丰水则涝、枯水则旱,群众看天吃饭,是出了名的“讨饭村”和“光棍村”,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韩玉忠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动了不少心思:“前几年,带领群众养兔子、养貂,因水土不服而‘夭折’;建养鸡大棚,规划养猪小区,由于市场波动,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
利国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3户、贫困人口859人,贫困发生率8.24%,因病因残致贫和“三缺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能力)各占一半。
资金缺乏不能干,技术没有不会干,风险大了不敢干。上级拨付的扶贫政策资金分摊到每个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对于农户来说是杯水车薪。
“送钱送物是一时之济,难解长期之忧,‘输血’救急,‘造血’脱贫。”利国乡党委书记郭昕坦言,脱贫攻坚必须告别“撒芝麻盐”“大水漫灌”等方式,摆脱以往“救济式扶贫”“福利式扶贫”越扶越贫的怪圈,户户有项目,脱贫不用愁。
产业脱贫是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对利国乡来说,条件差、基础弱,传统农业没出路。发展什么样的脱贫产业呢?
利国乡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年平均日照时数2630小时,无霜期为205天,太阳能资源丰富;同时,盐碱滩涂多,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最后,利国乡瞄准了光伏发电,探索走出了一条“阳养结合、光畜互补”脱贫攻坚之路。
利国乡统筹产业扶贫资金,激活社会企业资本,用好村集体资产,变“撒芝麻盐”为“三资握拳”,整合资金2020万元,利用吴庙村养殖小区53个养殖棚顶空间,用光伏板做棚顶,建成了2.5兆瓦光伏扶贫项目。
这表、那表,不如群众说个好;这数、那数,不如群众心中有数。对贫困户来说,实际的增收效果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说起“阳养结合”,吴庙村养羊户张现公来了劲头:“以前,守着盐碱滩涂,过着一说花钱就发愁的穷日子;现在开始养羊,一年下来就有十二三万元的收入;每年节省养殖棚顶维护费3000余元,龙头企业每年给减免1000元的养殖棚租赁费……”憨厚的张现公抹一把额头上的稻糠,脸上挂满甜蜜:“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
吴庙村的“上光下养”项目建成后,群众质疑是不是有长期收益。利国乡成立了众利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电费收益结算、各村入股分红等相关工作。韩玉忠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担任了公司的总经理。
“现在,养殖小区的光伏功率达到2.5兆瓦,全年发电量达到350万度,平均每天发电1万多度。”韩玉忠介绍,“为提升运维质量和效率,我们安装了35台光伏板智能清扫机器人,节省了人工清洗费用,提高发电量10%左右。”
吴庙村的2.5兆瓦光伏扶贫项目,确保全乡483户贫困户年均收益3000余元;同时,28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
原标题:光伏板下牛羊萌(脱贫攻坚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