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能过剩、贸易壁垒的层层围困下,中国的光伏企业近两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这一度使得曾经“分分钟”就能拿到贷款的光伏企业频频吃银行的闭门羹。在行业逐渐开始回暖的当下,资金短缺融资难仍让企业伤透脑筋。
资金捉襟见肘成光伏发展最大羁绊
“光伏企业融资主要参与的金融部门都是银行,52.4%贷款资金来自国开行,20%来自国有四大行,23%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清能(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代存峰21日在2014全球光伏金融峰会上说。
可以看到,目前光伏企业融资方式依然单调,几乎看不到融资租赁、保险、基金等机构的影子。然而,现金流是包括光伏行业在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如果不能保障稳定的现金流,那么企业无疑将陷入泥沼。
“近年来银行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有些‘泄气’。”中国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总部能源主管包育栋坦言,由于此前光伏产业陷入困境,一些银行将光伏归入限制类行业,“资金短缺是光伏行业发展的最大羁绊。”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发国内光伏市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分布式电站。按照规划,我国今年将实现8GW的分布式电站建设。但由于电站建设对资金有很大需求,加之相关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数量今年几乎不可能实现。
寻求产业联盟打通资金链
对于资金的迫切需求,使得企业不得不在融资方式上有所创新。国电光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协祥认为,光伏行业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正在悄然改变,产业联盟等模式创新正在成为光伏企业融资的新动向。
2013年8月,招商新能源、国电光伏、国电南瑞等六家机构成立了“光伏绿色生态合作组织”,其中招商新能源成为太阳能电站的主要投资方和经营主体;国电光伏负责合作项目的开发和一体化建设以及电站相关技术培训,形成电站设计、安装建设、调试及电站质量规范;国网南瑞、国电蒙电新能源、保利新能源和四十八所将分别负责合作项目的开发,为电站并网和控制管理提供支持,为电站运行提供专业的维护。
吴协祥认为,成立联盟之后,使得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机构各司其职,以往一家机构导致的一个环节资金断链就致使整个项目失败的情况或许能够避免,联盟至少可以保证完整的一个产业链内各个环节资金的充裕性和衔接性。
此外,引入外商投资的租赁公司正在成为现在国内光伏企业谈得比较多的新兴融资结构,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CFO周天白介绍,外商投资的租赁公司可以引入超过90%的外债,进一步打通国际低成本融资渠道,按照7.2%的总体融资利率测算,有机会提升股本回报率至24.8%。
保险、社保、海外资金等“活水”尚待引入
20世纪末许多中国的收费公路按照结构性融资的模式来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对太阳能电站也可以同样利用。举例来说,可以把融资分成两块,一块30%左右给银行,为3-5年的期限,实施优先偿还,利率比较低。另外一块70%可以给保险基金,投资期限长,也能够承受比较低的利率,组合起来,可以令融资成本降低。
“如1亿美金的项目有85%的贷款比例,切开两块,一个是优先债,评级高,第一层利息5.1%;第二块是次级债,利息假设为8.1%,总体融资成本能够降低到6.35%,比起国内要低很多。如果再提升杠杆,回报率可以从15.2%提高到23.5%。”周天白认为通过这些结构性的融资构架可以使得太阳能电站融资方式优化,降低融资成本。
“当前电站资产证券化是业内讨论的热门话题,其实太阳能电站是非常适合做项目融资的类型。”代存峰提出,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可以对贷款本息形成覆盖,以考察项目取代考察贷款是光伏融资的方向趋势,我们期待保险资金、社保资金、海外资金可以找出合适方法进驻光伏行业。
阿特斯总裁瞿晓铧表示,高质量电站资产证券化不稀奇,但前提是能够形成高质量、稳定收益的资产包,在投资人心中形成信任,不能操之过急。“只要你建的质量好,电站完全可以单独上市,债券也可以做交易。”
但当前的现实是,国内的优质电站资产并不多,并且缺少合作的商业参考模式。业内预计,分布式真正在中国发展起来还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未来几年内金融方面的优化将成为优秀光伏企业脱颖而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