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此次涉及其中的约有6家公司,其中一家为行业知名一线企业。
尽管近日陆续有数家光伏上市公司发布高管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公告,但其中大部分与此事件无关。有媒体声称上述公司高管离职或与此事有关系,并不准确。
如亿晶光电的高层管理变动是因为股份交割,新的大股东将安排部分管理人员入住;另一上市公司负责人却因身体原因更换了代理负责人。鉴于以上背景,可能还需要部分企业做出相关声明才能平息各种言论。
不过从逻辑上来讲,对于被扣押的人员,一旦与公司脱离关系,就不需要再为公司行为担责,这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针对中国光伏企业高管被扣押一事的起因,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涉及为规避双反采取转口贸易的方式,对欧盟输出光伏产品,但转口产地证存在造假问题。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是造假问题,这可能涉嫌欺诈,属于刑事犯罪。
另外一个说法是因上述光伏企业违反中欧价格承诺被欧委会查实违规,之后又涉及逃税问题被德国海关部门扣押。“如涉及逃税漏税,那很可能会被定性为刑事犯罪”,有业内人士分析道。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内容目前尚未有事实定论,相关分析也是基于部分知情人士根据可能发生的事实进行推论。不过,有业内资深人士提醒光伏企业,随着海外市场的复苏兴起,企业在开拓参与海外市场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合法合规出口,一旦触犯出口国的相关法律,将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拉锯战”。
对于该事件后续的解决方式,小编也咨询了相关人士,“首先要明确事件真实性以及起因,如果事情起因是双反,那么这就不单是企业行为,政府层面可能会出面协助解决。但如果是企业自身因触犯他国相关法律造成的问题,那么就需要企业自担风险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中美贸易局势紧张、国际贸易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对外出口业务更需谨慎对待。
欧盟曾分别于2012年9月和11月,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又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制定制裁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的相关政策。
之后欧盟采用价格承诺、最低限价的方法,防止中企的倾销和补贴行为。直到2018年8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决定不再延长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制裁实施期限,并于北京时间2018年9月3日,终止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制裁。双反措施期中制定的最低进口价格(MIP)措施,也在9月3日后结束。持续近五年关于光伏产品的欧盟双反终于落下帷幕。
关于此事件的相关进展,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