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要发挥泛在电力物联网数据的作用,挖掘、找准用户的需求并加以引导,以终端供能枢纽打破不同能源系统间的信息壁垒,才能真正创造出数据价值,更好地提供综合能源服务。
在用户报修故障前就完成故障检测和分析、实行冷热气电“管家式”一体服务、根据独居老人用电规律提供关照服务……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应用正在不断走入人们生活。在用户侧,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加持”,也让综合能源服务更精准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用电与能效研究所副所长、国网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闫华光介绍,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在技术研究、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标准制定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正在研究和探讨。
从“用上电”“用好电”向“用好能”转变
谈起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理解,闫华光认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核心是“广泛互联”,不只是电网内部信息的互联,更是要延伸到用户内部,将工业、企业、公共楼宇、居民家庭的用能设备与电网系统相连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为未来用户和电网互动打下良好基础。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综合能源服务将会成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从基础设施看,泛在电力物联网将各方用户及设备广泛连接起来,将为综合能源服务开辟广阔的“蓝海空间”。“综合能源服务为用户提供冷热电终端一体化供能设施,并由专业的服务公司来运作。综合能源系统还尽量使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和多能互补,可以最大化消纳本地清洁能源,不存在清洁能源容量传输问题、通道问题、运行调度问题等。”闫华光告诉记者。
但是闫华光也表示,不同用户所需要的综合能源服务方式也有所差异,一定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北方客服中心园区作为集生产、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大型园区,采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冰蓄冷等多种能源转换装置;上海世博园区21座央企总部能源中心主要满足商务办公区用能负荷,因此采用燃气冷热电三联供、蓄(冷)热装置;河北省正定新区利用地热资源,采用天然气三联供和地源热泵等。
闫华光说,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能够给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用能服务。用户的设备与电网连接之后,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用能曲线、用能分析和节能建议,未来还可以通过需求响应等市场化交易获得收入。“人们已经过了‘吃得饱就行’或者‘用上电就行’的阶段,现在是怎么向‘用好能’‘用好电’这个方向去转变。”他说。
商业模式需打破行业壁垒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为各类用户提供能源服务,也更大限度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共享发展成果。在闫华光看来,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可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信息通信、智能传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此外,数据的应用还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例如针对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能分析和互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既是社会公共服务,也可以成为商业模式。
“建了桥或者枢纽,没人上去走也不行。需求是靠引导、挖掘出来的。”闫华光以智能手机为例,早些年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手机,直到智能手机出现,人们确实觉得方便好用,于是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和市场。而要发挥泛在电力物联网数据的作用,挖掘、找准用户的需求并加以引导,才能真正创造出数据价值,从而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让数据真正支撑业务”。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那么城市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就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谈起城市综合能源服务的挑战,闫华光坦言,与园区级综合能源服务中的多能互补微网不同,城市级别的能源互联网中,能源之间的互补不是物理上管道间的互联,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互联互动。但是目前城市不同能源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壁垒,这为综合能源服务带来了障碍。“各能源条块分割严重,行业之间、行业和政府之间都有壁垒,信息不互通,无法统一管理或操作,对用户来说也很麻烦。”他认为,将行业数据、政府数据都打通共享后,服务效率会大大提高,用户的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有可能得到改变。
用户侧标准制定要有前瞻性
泛在电力物联网为多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其技术应用何时才能走向普及化、规范化?据了解,中国电科院、国网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牵头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近日启动,一系列相关标准进入了研究制定的日程。
“从电网侧来说,标准制定之后统一采用,很快就普及化、规范化了。用户侧泛在电力物联网和综合能源服务标准制定的关键是用户侧。”闫华光告诉记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用户侧标准“可用、易用、好用”?
在闫华光看来,泛在电力物联网标准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电网、政府、用户、制造商这四个利益主体的诉求,并形成共识。由于众多用户才是设备的最大购买者,而非电网公司,因此在标准制定时,要和用户和设备制造厂家做好对接,与用户诉求真正结合起来。
据闫华光介绍,中国电科院是全国智能电网用户接口标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2014年和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全国家用电器标委会联合成立了“智能电网侧与家电产品侧接口标准化工作组”,对家电智能化的标准,即家电与电网交互的信息做了模型对接,“也就是说有了标准,智能家电和电网可以用同一种语言去‘对话’,这样能更好地感知用户家电设备信息。”
具体到用户侧,标准的制定还需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由于用户才是终端设备的使用者,而不像输变电设备有专业运行维护人员操作,只有用户软硬件设备操作简便,用户才易于接受,综合能源服务才能有商业模式。
此外,闫华光还强调,标准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做到适度超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快,因此标准不一定局限于当前通用的技术,例如用户采用的通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可能某些用户选择采用HPLC (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另一些用户可能采用5G技术,总之要考虑成本最低化、节能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最优的选择。”
从“用上电”“用好电”向“用好能”转变
谈起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理解,闫华光认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核心是“广泛互联”,不只是电网内部信息的互联,更是要延伸到用户内部,将工业、企业、公共楼宇、居民家庭的用能设备与电网系统相连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为未来用户和电网互动打下良好基础。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综合能源服务将会成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从基础设施看,泛在电力物联网将各方用户及设备广泛连接起来,将为综合能源服务开辟广阔的“蓝海空间”。“综合能源服务为用户提供冷热电终端一体化供能设施,并由专业的服务公司来运作。综合能源系统还尽量使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和多能互补,可以最大化消纳本地清洁能源,不存在清洁能源容量传输问题、通道问题、运行调度问题等。”闫华光告诉记者。
但是闫华光也表示,不同用户所需要的综合能源服务方式也有所差异,一定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北方客服中心园区作为集生产、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大型园区,采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冰蓄冷等多种能源转换装置;上海世博园区21座央企总部能源中心主要满足商务办公区用能负荷,因此采用燃气冷热电三联供、蓄(冷)热装置;河北省正定新区利用地热资源,采用天然气三联供和地源热泵等。
闫华光说,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能够给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用能服务。用户的设备与电网连接之后,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用能曲线、用能分析和节能建议,未来还可以通过需求响应等市场化交易获得收入。“人们已经过了‘吃得饱就行’或者‘用上电就行’的阶段,现在是怎么向‘用好能’‘用好电’这个方向去转变。”他说。
商业模式需打破行业壁垒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为各类用户提供能源服务,也更大限度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共享发展成果。在闫华光看来,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可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信息通信、智能传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此外,数据的应用还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例如针对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能分析和互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既是社会公共服务,也可以成为商业模式。
“建了桥或者枢纽,没人上去走也不行。需求是靠引导、挖掘出来的。”闫华光以智能手机为例,早些年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手机,直到智能手机出现,人们确实觉得方便好用,于是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和市场。而要发挥泛在电力物联网数据的作用,挖掘、找准用户的需求并加以引导,才能真正创造出数据价值,从而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让数据真正支撑业务”。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那么城市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就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谈起城市综合能源服务的挑战,闫华光坦言,与园区级综合能源服务中的多能互补微网不同,城市级别的能源互联网中,能源之间的互补不是物理上管道间的互联,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互联互动。但是目前城市不同能源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壁垒,这为综合能源服务带来了障碍。“各能源条块分割严重,行业之间、行业和政府之间都有壁垒,信息不互通,无法统一管理或操作,对用户来说也很麻烦。”他认为,将行业数据、政府数据都打通共享后,服务效率会大大提高,用户的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有可能得到改变。
用户侧标准制定要有前瞻性
泛在电力物联网为多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其技术应用何时才能走向普及化、规范化?据了解,中国电科院、国网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牵头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近日启动,一系列相关标准进入了研究制定的日程。
“从电网侧来说,标准制定之后统一采用,很快就普及化、规范化了。用户侧泛在电力物联网和综合能源服务标准制定的关键是用户侧。”闫华光告诉记者。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用户侧标准“可用、易用、好用”?
在闫华光看来,泛在电力物联网标准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电网、政府、用户、制造商这四个利益主体的诉求,并形成共识。由于众多用户才是设备的最大购买者,而非电网公司,因此在标准制定时,要和用户和设备制造厂家做好对接,与用户诉求真正结合起来。
据闫华光介绍,中国电科院是全国智能电网用户接口标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2014年和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全国家用电器标委会联合成立了“智能电网侧与家电产品侧接口标准化工作组”,对家电智能化的标准,即家电与电网交互的信息做了模型对接,“也就是说有了标准,智能家电和电网可以用同一种语言去‘对话’,这样能更好地感知用户家电设备信息。”
具体到用户侧,标准的制定还需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由于用户才是终端设备的使用者,而不像输变电设备有专业运行维护人员操作,只有用户软硬件设备操作简便,用户才易于接受,综合能源服务才能有商业模式。
此外,闫华光还强调,标准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做到适度超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快,因此标准不一定局限于当前通用的技术,例如用户采用的通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可能某些用户选择采用HPLC (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另一些用户可能采用5G技术,总之要考虑成本最低化、节能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最优的选择。”
原标题:综合能源服务需打破行业信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