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国能做些什么?
日期:2019-08-2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lijunya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编者按: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正面临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全球各国如何进行能源结构转型?中国在其中能做些什么?

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侯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在由中国新闻社举行的“低碳能源转型 赋能经济发展”国是论坛上给出了他的判断。

能源结构转型压力山大

2018年12月以来,《巴黎协定》已经进入全面落实实施阶段,要实现《巴黎协定》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全球必须尽快扭转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转为快速下降。

但何建坤认为,目前按照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来讲,到203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处在上升的情况下,离实现2摄氏度减排每年还有100多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缺口,所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必须加速低碳转型的力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此前在韩国发布的《全球1.5℃温升特别报告》强化并推进了全球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导向及长期低碳排放战略和路径选择。

特别报告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如果未来全球能够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和2摄氏度目标相比,能够大大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但要实现1.5摄氏度的目标要比2摄氏度目标,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达到3到4倍。

何建坤认为,要想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代价,必须发展先进的革命性技术。当前,在能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巴黎协定》降低碳排放目标,实现低碳的路径,同时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权衡,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焦点。

中国的能源转型之路

在全球低碳转型中,中国将作为何种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何建坤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在积极推动能源革命,制定有力度的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实际上,中国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要走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施经济、能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

当前,中国正在强化能源革命和经济低碳转型,经济的发展正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的增长。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认为,全球能源转型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解决区域环境污染,由高碳变为低碳,这一步基本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走完了;第二步全球能源转型,是由低碳转向无碳,现在这个过程在进行中,虽然各国雄心勃勃,但从全球看面临的问题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就中国而言,现在能源接近60%仍然是煤炭,中国既要由高碳到低碳,又要由低碳到无碳,这两步要同时走,这是中国的实际。

何建坤表示,经济新常态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形势已经得到了有效抑制。

数据显示,在2005年到2013年,能源消费大体上年增长率在6%左右,2013年到2018年已经下降到2.2%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增长率2005到2013年之前,大概是5.4%,2013年到2018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

何建坤认为,当前,中国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力度,促进GDP的能源强度持续稳定下降。随着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高耗能的产业,比如钢铁、水泥等产品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并且开始下降,有利于降低单位GDP产出能源的消费。

除了供给端,在另一端还要推进能源体系低碳化变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何建坤说,现在风电、水电的成本大幅下降,越来越可以和煤电相竞争,这给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会以8%到10%的速度快速增长,而总的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就是2%到3%,这样能源结构就可以实现加速调整,何建坤说。
 
原标题: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国能做些什么?
 
 
相关阅读: 能源结构转型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国是直通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