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的研报显示,中国光伏产业链在目前年产值已经超5000亿元,占全球7成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光伏制造中心,这些年里,我们塑造了无数伟大的企业。
那么,这些伟大的企业是如何创办起来的?那些创始人踏足光伏之前又在干什么呢?
标准的技术员创业:李振国和林建华
不同于瞿晓铧高大上的海归科学家创业经历,李振国和林建华谱写的都是标准的技术员创业史。
1982年,本科毕业后的林建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化肥厂,成为一名技术员,后来又称为技术科长、副厂长,一干就是12年,李振国则于1990年分配到国营741厂拉制单晶硅棒,一拉就是一辈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只会干这个”。
林建华于1994年辞职创业,创办杭州永丰塑料,用土办法研究双面胶产品,1996年取得重大突破,97年便实现量产,打破日本垄断。三年后,李振国也从国企离开,创办了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即为现在隆基股份(32.700,-0.64, -1.92%)的前身,2002年,成立西安隆基硅技术有限公司,而就在一年后的2003年,林建华也发现了光伏EVA胶膜与自己生产的胶膜在许多技术上有共通之处,创办杭州福斯特(42.510, 0.23, 0.54%)热熔胶膜有限公司,研发EVA胶膜,即为福斯特的前身,从此与光伏结下不解之缘。
2006年,李振国的校友钟宝申加入隆基,2009年,西安隆基一期建成,正式进军单晶硅片领域,同年,林建华完成股改,正式成立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出光伏背板产品。
多年之后的今天,隆基的硅片和福斯特的胶膜成为了整个光伏产业最赚钱的产品,两家公司均成为细分领域中的寡头。
学者下海:瞿晓铧和曹仁贤
曹仁贤拥有两个身份,除了企业家之外,还是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瞿晓铧同样也有两个身份,当老板之前曾经是一名科学家。
瞿晓铧少居清华园,学霸属性满点,1986年即取得了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曹仁贤考取合肥工业大学,四年本科后又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1993年毕业后边留校任教,研究的方向就是可再生资源发电,每天的工作就是搞教学,做研究,而瞿晓铧则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进修,90年毕业后又继续攻读多伦多大学材料系博士,95年毕业后作为博士后留校从事半导体光学设备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注定,两人都于1997年离开了象牙塔,瞿晓铧进入法国Photowatt公司工作,先后集光伏材料采购主管、亚太地区技术副总裁、光伏战略计划及业务开发总监等职务于一身,曹仁贤则辞职下海,一手创办了阳光电源。
那时,光伏对国人来说还是个很新鲜的名词,曹仁贤所做的也都是些传统的电源产品,或者帮别人订做一些技术很偏的电源,赚到钱之后再来开发光伏和风能逆变器。
1998年,瞿晓铧被加拿大公司派往中国,参与了无电地区电力化的工作,同年,他还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光伏会议,与他一道参会的另一位科学家便是施正荣,这位光伏教父于2000年回国创办了无锡尚德,这一年也常被称为中国的光伏元年。
一年后的2001年,瞿晓铧回国创办阿特斯,中国的光伏产业大踏步向前发展,曹仁贤也接到了越来越多光伏逆变器的业务,直到2004年,曹仁贤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先后砍掉了UPS(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源领域两块现金流业务及其他传统业务,正式成为了一家光伏企业。
继往开来创二代:林海峰和李仙德
1998年,毕业于杭州工学院的林海峰接手其父创建的宁海县日升橡塑厂,转型生产有机玻璃管,该玻璃管主要用于生产灯管,2001年,不甘于只提供原材料的林海峰决定自己生产灯管,而且将目光瞄准到了当时还极为时髦的太阳能灯管。
同年,李仙德的大哥李仙寿“下海”成立了玉环县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源系统,而当时的李仙德,已经出任浙江快达公司总经理,从事消防、水电工程等生意,而此后的几年,大哥李仙寿的生意愈来愈红火,2003年,遂与二哥李仙华来到大哥的公司任职,李仙德担任运营总监。两年后的2006年,与二哥李仙华一起德晟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为李仙寿做配套,年底,二人成立晶科能源。
还是同年,林海峰开始转做电池片,因为那是太阳能灯管上最主要的配件,与其买,不如试着自己做,这一做,便有了现在的东方日升。
现如今,晶科与东方日升均已成为业内龙头级的一体化巨无霸,均为组件出口的第一梯队,拥有电池、组件、电站的一体化产业链。
传统电力人的跨界而来:靳保芳和朱共山
1990年,售货员出身的朱共山于香港创立了协鑫电器设备成套公司,随后在内地以外商的身份开始找项目,两年后的1992年,靳保芳调任宁晋县电力局党委书记、局长。当时的县电力局缺电严重,账面资金短缺,靳保芳通过人事改革提升了电力局效率,精简了84人,为安置他们的就业,遂创立了晶隆半导体厂,然而效益始终一般。
1996年,靳保芳听说了单晶硅,因多晶硅生产需要大量的电,正好与电力局业务对口,遂上马单晶硅项目,办起了晶隆半导体厂,正式开启了征战光伏的序幕。
同年,又是同年,朱共山终于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和新海康航业组成新海康协鑫热电有限公司,在太仓建了一个热电厂,而这家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背后大股东,便是保利集团,这也是保利协鑫的由来。此后一直从事热电领域,开启了“私人小火电”的发家史,成为了电力系统的一份子,日后更是获得了“民营电王”的称号。
2003年,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副业改革,晶隆正式剥离了电力局,由职工出资购买全部国有资产,成立河北晶龙实业集团,靳保芳卸任电力局长专心经营企业,完成从官员到老板的转变,2005年,靳保芳遇到了有着“太阳能教父”之称的杨怀进,杨怀进促成了晶龙集团与澳大利亚光电科技工程公司、澳大利亚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的三方合作,共同合资成立了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靳保芳出任董事长。
一年之后的2006年,民营电王开始转战光伏,狠砸70亿元创立了江苏中能,同年,协鑫硅业科技成立。2007年,保利协鑫在香港上市,晶澳则在美国的纳斯达克正式挂牌。
跨界而来的创一代:南存辉、刘汉元、李贤义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南方大地,也吹在了三位创一代的身上。
53年出生的李贤义,63年出生的南存辉,64年出生的刘汉元,将以各自的方式乘风而起。
南存辉和李贤义经历有些相似,一个是温商代表,一个是泉商代表,13岁时南存辉因父亲意外退步骨折,辍学靠修鞋养家,得益于温州那个年代特有的商业氛围,于1984年便创办求精开关厂生产电器开关,李贤义则15岁辍学,蹉跎中练就生存本领,于1982年时成为福建一带“闯香港”大潮中的一员,做起了汽车配件生意,刘汉元则于1983年,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法创业养鱼,三年后开了一所饲料厂,他们都是八十年初期最具改革精神的“创业一代目”。
1988年,李贤义有感于当时汽车玻璃大多依赖进口,抓住机会回内地创办信义玻璃,专门生产汽车玻璃,1991年,南存辉与美商合资创办正泰,1992年刘汉元建立现代化的大型饲料厂,即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此后,三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被人称之为“玻璃大王”、“电器大王”、“饲料大王”。
还是2006年,这一定是个值得被写入光伏产业史的年份,这一年协鑫来了,东方日升来了,晶科来了,通威和正泰也来了,刘汉元与多晶硅专家戴自忠结识,成立四川永祥股份生产多晶硅,正泰涉足光伏市场并正式成立正泰研发中心,李贤义也开出了光伏玻璃的市场需求开始涉水光伏玻璃。
两年后的2008年,南存辉决定业务转型,光伏成为正泰的重心,刘汉元则将永祥装入上市公司,发展渔光互补,成就了今天的通威和正泰,同年,信义的东莞基地首条超白光伏原片玻璃生产线商业投产,李贤义正式拉开光伏产业大幕,2013年,信义光能从信义玻璃拆分上市。
原标题:技术员、学者、创二代…入圈多年,这些光伏大佬的背景你真的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