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片玻璃,却掣肘万亿产业的发展。这魔幻的一幕正在光伏行业上演。
“在中国式年底抢装潮中,供需失衡直接带来的问题便是玻璃价格的快速跳涨,3.2mm的玻璃每平方米均价已从今年7月至今涨幅超过100%,玻璃供应和价格‘失控’直接影响到组件制造企业的正常生产。”
11月3日,一份由隆基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天合光能、东方日升6家光伏头部企业联袂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组件市场健康发展的联合呼吁》(以下简称“《联合呼吁》”)在业内外流传。在这些企业看来,对于当前的困境,玻璃行业的产能瓶颈是组件供应“告急”的直接诱因。它们希望国家充分考虑目前行业面临的紧迫局势,放开对光伏玻璃产能扩张的限制。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光伏玻璃产能瓶颈不仅困扰着当前组件企业的生产和交付,甚至可能成为掣肘整体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涨价逻辑
对于玻璃涨价的逻辑,业内普遍认为与供需失衡相关,同时也是多重因素激化的结果。
光伏玻璃一般用作光伏组件的封装面板,是光伏组件的核心辅材之一,在组件封装成本中的占比达到约20%。近年来,受益于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旺盛,光伏玻璃保持了较高增长率,2019年以来涨价潮便时有迭起。
第三方机构PVinfolink数据显示,今年7月上旬,3.2mm光伏玻璃均价在每平方米24元,而到11月4日已涨到均价每平方米42元,最高价达每平方米48元。这意味着,过去4个月光伏玻璃涨幅高达100%。
福莱特等多家玻璃厂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3.2mm光伏玻璃主流价格在每平方米42元,报价在45元甚至50元的一般为规模较小的玻璃厂。
对于玻璃涨价的逻辑,业内普遍认为与供需失衡相关,同时也是多重因素激化的结果。
福莱特方面向记者分析,整体供需失衡下,叠加第四季度光伏“抢装潮”,今年上半年以来双玻组件的渗透率提高以及大尺寸组件产能需求增加等多个因素,综合导致了玻璃紧缺、涨价。
王磊在一家光伏玻璃厂从事市场分析工作,据他粗略统计,在玻璃窑炉正常生产水平前提下,按照全球新增光伏装机120GW计算,目前我国玻璃厂对应的在产光伏玻璃产能接近3万吨/日(含信义光能马来西亚产能1900吨),玻璃产能对应的装机缺口不到5GW。
“如果个别厂商窑炉工艺出现波动,对光伏玻璃产量影响会更大一些。此外,有部分窑炉三季度刚刚点火,从点火到正常投产仍需要3个月,因此产能也并未完全释放出来。四季度,组件需求集中爆发,玻璃企业很难满足。”王磊补充说。
王磊还认为,如果“十四五”时期光伏超预期发展,并且大尺寸规格组件供应比较快,光伏玻璃也会更加紧缺。因为除了今年和明年投产的窑炉,原来建设的基本都满足不了这种大尺寸规格组件的需求。
受益于市场需求回暖,今年以来福莱特、信义光能、南玻集团等企业纷纷募资扩产。
福莱特方面向记者分析,虽然企业进行了扩产,但是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周期产能才能陆续释放,“我们预判2021年也是一个相对紧缺的状态,到2022年可能走向供需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光伏玻璃企业的股价和业绩都有明显改善。其中,福莱特玻璃、信义光能的股价涨幅分别超过310%和145%,福莱特玻璃、南玻A和安彩高科在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9.94%、33.53%和126.96%。
组件企业的焦虑
当下,一线组件厂商要经受的考验是,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原有订单,另一方面还要全力保利润。
相比光伏玻璃企业,组件厂商变得有点焦虑。进入四季度,光伏组件厂商多数在盈亏线上下挣扎,还随时面临着无法采购到玻璃,出现停产、无法供货的风险。
《联合呼吁》提及,当前产业链上游的光伏玻璃产能面临严重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光伏组件的生产和交付能力。并且,玻璃产能短缺造成整个产业链减产,甚至停产。
某一线组件厂商负责人李锐向记者表示,“光伏玻璃每平方米从25元涨到45元,组件的成本每瓦会涨0.07元。不过相比涨价,企业更关注的是玻璃能否如期供应,现在都是跑到玻璃厂去蹲点敦促,以确保供应。”
据介绍,由于玻璃供应紧张,采购价格提高,组件成本也随之攀升,而下游电站开发商又难以接受上游涨价,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二、三线组件厂商减产、停产。
当下,一线组件厂商要经受的考验是,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原有订单;另一方面还要全力保利润。
李锐说,玻璃价格上浮,公司大部分订单价格被迫有一定上调,但是这需要与客户进行很多沟通工作,属于更改合同协议。同时,公司会优先安排高价订单,低价订单尽量拖到明年一季度执行,特别是有一些存在盈利压力的订单。
但难以避免的是,涨价仍会直接侵蚀企业的利润。“玻璃涨价叠加前期多晶硅涨价、汇率变动,第四季度组件企业普遍性会受到偏负面的影响。”李锐告诉记者,公司三季度组件一体化毛利率水平在20%左右,相比之下四季度毛利率会有所下降。
涨价传导下,下游光伏电站端不得不承受来自组件端的价格压力,同时还要应对错过并网时间的风险和损失。业内人士卢一明告诉记者,“目前部分国资背景的电站投资商已经将竞价补贴项目转为平价项目,等到明年再并网。这也影响国内全年光伏装机水平,或下调至36~38GW。”
相比国内市场,卢一明对海外市场也有所担忧。他解释称,目前组件厂商海外市场占比70%左右,组件成本涨价带来的弊端就是海外市场竞争优势的极力减弱,叠加今年美国取消了双面组件关税豁免,组件企业是比较难受的,有些海外市场存在被他国竞争对手抢去的风险。
产能错配何解?
究竟光伏玻璃产能置换政策能否松绑?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仍不明朗,需要等待政策落地。
记者采访了解到,供需失衡主要缘于光伏企业发展速度快,而光伏玻璃投产周期较长且受到玻璃产能限制,造成了玻璃与组件产能错配。事实上,光伏玻璃产能瓶颈不仅是组件企业对当前四季度困境的“近忧”,更是对整个光伏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远虑”。
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曾发布《关于印发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对产能过剩的平板玻璃新增产能进行限制。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平板玻璃项目,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减量或等量置换,并建立了产能置换方案。2020年1月,工信部再次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明确光伏玻璃列入产能过剩的平板玻璃范围。
对此,李锐告诉记者,“几家企业联合发声就是希望引起国家重视。目前光伏玻璃在政策上仍被定义为产能过剩产业,但是明显不涉及过剩,希望在政策上给予细化,避免‘一刀切’。否则,在当前产能置换政策下,从长期来看光伏玻璃会成为光伏快速健康发展的‘卡脖子’环节。”
在李锐看来,今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120GW,明年将达到约160GW,随着双玻组件渗透率逐渐提升,如果只是替代旧产能指标,还是会影响供需平衡,存在产能错配问题。
不仅如此,《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还指出,2021年1月1日起,已停产两年或三年内累计生产不超过一年的平板玻璃生产线不能用于产能置换。这意味着,停产两年以上的僵尸产能指标就会作废,可进行产能置换的指标也会变少,新建的光伏玻璃产能随之减少。
因此,放开对光伏玻璃产能扩张的限制成为上述6家光伏企业的共同期望。
公开信息显示,10月26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第6572号建议作出公开答复,表示将统筹考虑光伏玻璃市场需求、产能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相关政策进行认真研究,在修订《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时统筹考虑;将继续支持光伏玻璃行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发挥产业配套功能,满足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随后,工信部原材料司还针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进行了研讨,并于10月28日召开研讨会。
究竟光伏玻璃产能置换政策能否松绑?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仍不明朗,需要等待政策落地。另外,该人士还指出,过去两年,光伏组件企业争相扩产,产能规模远超光伏玻璃,在产能匹配上欠缺统筹规划,且产品尺寸规格混乱的问题同样值得反思。
原标题:“一片玻璃”掣肘万亿光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