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国网加速布局充换电“三站合一”
日期:2020-12-1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推广车电分离模式、合作建设运营充换电站、共同构建售后服务网络……日前,国网公司与东风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结合双方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落地。

据了解,2020年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和宝马、北汽、中国一汽陆续签约,积极推广换电、充电、储能“三站合一”模式。国家电网加速布局换电模式,到底是政策导向,还是资本推动?

电动汽车换电模式

优势获认可


今年7月,国网电动汽车与北汽蓝谷智慧能源合作的首座换电站——济南1号换电站正式投运,标志着双方正式开启在新能源汽车换电领域的全面合作。据了解,济南1号换电站具有先进的云端电池管理技术,可实现远程升级与智慧充电,既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能源补给需求,同时也可参与电网互动与调峰响应。

“换电模式能够得到认可,根本原因是其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产业走向成熟。在市场低迷的当下,换电模式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已经日渐明晰。”北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坦言,换电模式的一些优势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换电模式对电网的冲击相对较小,利用波峰波谷的充电方式可更加合理地利用电网的电能。同时,对使用者来说,由于换电模式减少了充电时间,加大了车辆使用效率,所以对部分领域的车型使用也带来很大便利。”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表示,车电分离能有效降低购车成本,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换电站还可成为城市电力的储能电站,解决充电设备利用率低下和设备完好率低的问题,此外还可提高二手电动汽车残值,为解决动力电池标准化打下基础,而换电站建设还可有效提高国家补贴政策的使用效率。

绿能充换电”为新能源汽车

补能提供新选择


然而,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和充换电产业仍未完全摆脱政策影响,制约换电模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前期投入成本高、车型标准化困难和占地面积大。

“换电模式痛点在于重资产、电池标准化程度低、车企配合难度大。”业内专家表示,以往换电的痛点主要包括换电站建设前期投入高,融资需求大,同时换电电池的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开放使用形成规模效应,导致技术的应用推广难度大,需要车企和电池企业加强配合。

王子冬认为,应深入思考如何整合从事换电模式研究和运行的各方面资源,并形成合力,共同影响换电模式的发展走向,进一步引导用户消费理念,促进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国网与东风将开展车电分离模式推广,推动以“车电分离、源荷互动、绿电消纳、梯次利用”为主要商业模式的“绿能充换电”产业发展。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拟合作建设运营充换电站,推广换电、充电、储能“三站合一”模式,满足新能源汽车能源补给需求。

东风汽车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表示,东风汽车将推出“车电分离”业务,用户可以租用电池而无需购买电池,可降低车辆的购入成本,同时也可避免电池贬值带来的经济损失。该模式将首先在武汉大面积推广。

三条路径确保电网削峰填谷

增值收益


近日,记者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获悉,通过智能充电,电动车主可以利用负荷低谷充电,全面降低充电成本,辅助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在助力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提升充电设备利用率。同时,通过V2G技术,用户还可以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令电动汽车成为移动的储能电站,并获得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增值收益。

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兼研究员李刚表示:“国网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更好地销售电产品,扩大其电储存空间,以增强自己对电力市场的控制与服务能力。”

然而,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将会进一步加剧区域电网峰谷差,导致电网调节难度加大,而单纯增容升级线路,会使全社会电力投资翻倍,增加终端用户的用电成本。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对此,国网电动汽车副总经理王文给出了三条解决路径:一是在台区层面,国网开发了“一横五纵”智能充电工业互联网平台,可实现全环节的数字化管控;二是在电网层面,国网公司将担负起负荷聚合商的角色,整合中小负荷用户参与电力市场,引导负荷资源,形成了“市场预测—组织申报—负荷调度—收益结算—效果评估”的循环改进业务体系;三是在能源交易层面,国网在国内首创了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的交易模式,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充电联盟链,依托“绿电交易+扶贫公益”活动,推广实施绿电交易业务等。

原标题:国网加速布局充换电“三站合一”
 
相关阅读: 电动汽车 换电 充电 储能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