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光伏产业有多火?恐怕没有一段文字,抑或一组数据能够一言概之。
这也许是因为,在如此磨砺的2020年,逆势增长的光伏给予了人们太多惊喜;又或者,站上今天的“风口”,人们对光伏的期待有太多太多。
2020年,A股市场忠实记录了中国光伏如何较其他板块率先摆脱疫情影响;展现了中国光伏顶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牢牢把握着国际话语权的强大“韧性”;
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打响收官之战,“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偏远山区,成为贫困户有口皆碑的脱贫好办法;
截至2020年12月22日,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今年新增光伏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超过4.7万家,同比增长14.78%;
还是在2020年,伴随我国“碳中和”重大目标的提出,光伏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衡量光伏发展至关重要的指标——光伏组件价格,目前已较年初下降了约17%,较2018年初,近三年来下降了逾80%。
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代表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而发电成本越低,光伏普及的速度便会更快。
压力重重的2020年,仍未能阻挡中国光伏继续大踏步迈向“平价”。其背后真正仰仗和考验着的,是中国光伏技术能否持续突破、迭代,中国光伏企业乃至产业管理、协作能否灵敏、高效。
2050年光伏装机
42亿千瓦?
2020年,最令中国光伏乃至清洁能源产业振奋的消息,莫过于9月22日,中国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后,12月12日再次宣布: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除了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之外,兴建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电源取代火力发电等,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日前《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到,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高级分析师刘雨菁看来,“只有发电排放强度快速下降,加速电气化(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广泛使用电力),中国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这个任重道远的目标。”
刘雨菁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推演,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多种可行方案中,有一条主要依靠“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且行之有效的路径,即如果中国持续提升公路运输、建筑和工业领域的直接电气化程度,且通过普及零碳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供应,构建规模更大、更清洁化的电力系统。那么,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最快可于2024年达峰,此后将迅速下降。
如果到205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能达到53%,且其中92%的电能由光伏和风电提供,那么,尽管用电需求仍会不断上升,但我国年度碳排放量将以平均每年1.5亿吨的速度下降,而这将显著降低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难度。
由此可见,中国光伏在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征程中,责无旁贷,而这一使命,对中国光伏乃至整个能源行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促使能源结构快速向清洁低碳化加速转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需快速提升,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据测算,达到上述2050年目标,未来30年内我国所需的新建电源投资将高达51.6万亿元。而2050年,风电、光伏电源规模占电源总规模比重要达到74%,其中风电发电装机规模达36亿千瓦以上,光伏达到42亿千瓦。
42亿千瓦(4200吉瓦)!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披露的截至今年9月底的数据,过去20年中,我国累计完成光伏装机2.23亿千瓦(223吉瓦)。如果2050年光伏装机要达到42亿千瓦。换算下来,未来30年,每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平均要达到1.33亿千瓦(约130吉瓦),这相当于三峡水电站总装机2250万千瓦的约6倍!
而2017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才首次突破百吉瓦,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历史峰值,也只有115吉瓦。
清洁能源发展
令“碳中和”可期
中国未来30年,每年新增光伏装机超过如今全球水平?也许,这还只是“起步”。
据不完全统计,除目前已实现“碳中和”的苏里南和不丹两个国家外,瑞典、英国等6个国家已立法“碳中和”,欧盟作为整体和加拿大等5个国家地区处于“碳中和”立法状态(进程),中国、日本等14个国家发布了“碳中和”政策宣示文档。
如果说,全球范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都绕不开依赖于发展、利用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电力需求将更加依赖于中国光伏!
2019年,中国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7%、98%、83%和77%,而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60%-70%出口到了全球各地。全球光伏组件出口商前十名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企业。
协鑫集成董事长罗鑫评价“中国光伏的实力”令人印象深刻:“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像中国长三角一样,在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能完成光伏全产业链的所有配套。”
“这是中国光伏真正的底气,以及全球地位的保障。”罗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难怪,A股光伏板块2020年的表现,丝毫不输医药、消费等板块。伴随2020年A股光伏“风口”的兴起,一种误解认为,光伏行情得益于“碳中和”预期及目标的提出。
但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成本快速下降,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更加艰巨。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就了“碳中和”的可期,其中中国光伏做出了重大、决定性的贡献。“过去10年间,正是在中国光伏的努力下,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94%,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下降了9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度大会”上,王勃华结合最新调研结论评价称:“目前,中国光伏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国产化,供应链基本自主可控。其中,作为光伏制造的核心条件,国内光伏专用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2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71.4%。同时,作为光伏发电最核心的设备、辅材——逆变器、胶膜、背板、玻璃、支架、边框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实现出口。”
而即便是饱受疫情困扰的2020年,前三季度,隆基股份净利润同比(下同)增长82.44%、晶澳科技增长85%、天合光能增长118.94%、中环股份增长20.57%、通威股份增长48.57%、锦浪科技增长118.84%、固德威增长158.9%、福斯特增长47.06%……
上述上市公司几乎覆盖了光伏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光伏成为A股“风口”,具有真正稳定、强劲的支撑。
光伏“平价”的下一站
是“低价”
2018年12月份,由三峡新能源投建运营的,彼时国内单体装机最大(500MW)的光伏集中式电站——格尔木领跑者项目并网发电。由于该项目上网电价平均为0.316元/千瓦时,低于当地煤电标杆电价0.3247元/千瓦时近1分钱,使得这一电站成为我国首个上网电价低于当地煤电标杆电价的光伏“样本”。
紧随其后,中国光伏发电成本一年一个台阶的下降:2019年,总规划200万千瓦的达拉特旗领跑者项目,以0.26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再度刷新了我国光伏最低中标电价的纪录;而2020年,根据6月份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20年竞价结果,青海省海南州一项目中标电价为0.2427元/千瓦时,成为目前我国光伏项目最低的中标电价。
再看海外,2019年以来,世界各地光伏项目接连报出令人惊诧的,甚至低于2美分/千瓦时的中标电价。其中,今年4月份,阿布扎比2吉瓦光伏项目,中国企业——晶科科技与法国电力公司组成联合体,以1.35美分/千瓦时的电价中标;今年8月份,位于葡萄牙的光伏项目最低电价达到了再创世界纪录的0.0112欧元/千瓦时,折合1.32美分/千瓦时(约0.08647元/千瓦时)。
别小看这分毫之间的博弈,正是一分一毫的“挖潜”,才逐步奠定了光伏在庞杂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如今能够作为主力之一,担负起实现“碳中和”的重任。
也是这分毫间,凝结着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太多的智慧与艰辛。王勃华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多晶硅价格下降了24.9%,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降幅均超50%,系统价格下降47.2%。
而实现发电成本大幅、快速下降的唯一路径在于——光伏生产技术的进步。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多晶硅生产从2015年的18对棒-36对棒,提高到了2020年的超40对棒。冷氢化能力提升2倍-3倍,生产多晶硅纯度从太阳能级1级,提升至电子级3级;硅片于2018年实现了金刚线切割完全替代,提升生产效率10倍,单晶单炉投料量提升5倍,硅片薄片化从190μm下降到170μm,金刚线细线化从80μm下降到45μm-60μm;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化效率从2016年的20.5%,提升至2020年的22.8%(个别领先企业已超23%);电池生产设备PERC背钝化设备实现国产化、单线生产能力从150兆瓦提升到550兆瓦,设备投资成本从60万元/兆瓦下降至22.5万元/兆瓦,且已具备了N型电池设备成套供应能力。
雄心勃勃的“中国民营电王”、协鑫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光伏‘平价上网’之后的下一站,是‘低价上网’,然后是清洁替代。”
高度市场化
成就中国光伏
可以肯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光伏还将面临全球范围的资本、产能角逐,技术路线的优胜劣汰。毕竟,中国光伏取得如今的成就,正是仰仗高度市场化的竞争。
在光伏业界,人们常常以“单多晶之争”的案例,警示市场需求、技术路线更迭的瞬息万变。早在2016年时,市占率仅有9%的单晶路线,在短短几年间实现逆袭,又凭借与PERC技术的结合,在电池市场快速渗透。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2020年,单晶硅产品市占率已高达78.9%,成为市场的绝对主流。
只是,单晶PERC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其周围,一众如HJT、钙钛矿等高效电池技术正虎视眈眈,意欲取而代之。
2020年,随着单晶PERC主流地位的稳固,业界也着手培育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方向。如今,备受推崇的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的候选者,莫过于一种利用晶体硅基板和非晶硅薄膜制成的混合型太阳能电池——HJT(异质结)电池。
业内普遍看好异质结未来两年的量产光电转换率可达到25%左右。同时,异质结电池具有的温度系数低、无衰减、弱光响应强等特点,有利于增强光伏的适用性,以及全生命周期发电能力,从而提升投资收益率。
作为国内率先实现异质结技术量产的制造商,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目前公司的超高效异质结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达到24%,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业界共识是,诸如HJT等新型技术降成本,从而逐步具备竞争力,还有待相关国产设备的进一步研发,及国内低成本材料供应商的加码投入。
而恰恰就在发稿前,12月22日,记者获悉,江西赛维LDK举行了一场关于“旋式铸造单晶炉研制成功”的庆祝活动。赛维董事长甘胜泉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旋式铸造单晶炉研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能与以HJT更好结合。“旋式铸造单晶炉生产的‘铸锭单晶’电阻率更均匀,更匹配HJT工艺。更为关键的是,他的单位生产成本相比直拉单晶低逾20%。”
据记者了解,“旋式铸造单晶炉”还有一巧妙之处,在于其可由多晶硅铸锭炉改造升级而成。这也就预示着,其有望重新汇聚国内大批存量多晶硅铸锭产能,再次点燃一场“拉低光伏制造成本”的战火。
原标题:光伏产业显著受益“碳中和”目标 未来30年年均新增装机逾6个“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