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V产业近期非常活跃。
1月18日,已冲破4000亿市值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子公司隆基新能源新建的首个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无锡连城凯克斯BIPV光伏发电项目日前交付运营。
其中,光伏发电部分选择了隆基新能源首款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隆顶。该光伏项目装机容量1600千瓦,每年可为基地生产运营提供约160万度清洁电力。
与此同时,另一光伏领先企业的BIPV业务也传来佳音。
近日,晶科能源(纽交所代码:JKS)宣布,中国首个采用晶科能源高效BIPV产品的150千瓦光伏车棚项目已实现并网运行。该项目系公司BIPV产品商业化的标杆示范项目,落成使用后将同时满足近40台新能源车停靠充电。
“碳中和”趋势下,光伏市场则有望迎来长期的景气周期,政策支持下,BIPV市场成为备受期待的赛道之一。
截至2021年1月1日,已有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内蒙古等31地发布相关BIPV未来3-5年相关政策。
其中,北京、上海、重庆、浙江、新疆乌鲁木齐、云南、山西、山东、宁夏、陕西、吉林、河北、江苏13地明确建设BIPV绿色建筑有补贴。
政策支持、企业布局、BIPV产业正逐渐成为商业热土。
市场空间
BIPV,即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V,PV即Photovoltaic。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如何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最强的呼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逐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建筑作为能耗大户(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3以上),其节能效益则变得尤其重要。
因此,BIPV成为21世纪建筑及光伏技术市场的热点。
从2012年起,国家开始对绿色建筑进行政策性引导。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将“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创新”列入了重点任务当中。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亦作出规定,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6%,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50%。
2020年7月15日,七部委联合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指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业内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间BIPV将极大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居住建筑面积总量已超过600亿平米,既有工业厂房面积也高达200亿平米,BIPV的存量市场规模达到了万亿级别。
我国建筑业每年竣工面积40亿平方米左右,如果将5%的屋顶安装光伏发电,容量接近20GW,这是超1000亿的巨大市场。
此外,随着光伏系统的成本下降、建材产品的成本上升,其性能和外观也调整到了一定的阶段,BIPV已经处于经济型的临界点。
同时,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主体,工商业企业将考虑清洁能源的深度使用,这将为BIPV市场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群雄竞逐
显然,很多企业观察到了这一市场趋势变化。
2020年8月7日,隆基首款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产品——隆顶在上海重磅发布。
在“隆顶”发布会上,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提到,隆基推出全新的BIPV产品线,是隆基拓宽产业延伸、完善产品链、进行产业升级的战略之举,无论是对行业还是对隆基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媒体报道,李振国已规划,未来5年BIPV组件收入达到百亿级别。
展会同期,晶科能源亦重磅推出了“高输出功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美观性”的建筑一体化BIPV幕墙。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指出,BIPV是晶科极为关注的一个领域,“相对于大家普遍看好的光伏屋顶,晶科更看重光伏幕墙的应用”。
除了领先企业,奠定行业梦想的领军人物也加入到BIPV赛道中。
中国光伏教父、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携新公司上迈新能源,在应用于BIPV场景中推出了众多晶体硅薄柔组件新品。
东方日升、英利、日托光伏、中信博、赫里欧等企业也集体加入到BIPV阵容中。
“光伏企业之所以选择做BIPV,这和燃油汽车转为混合电动同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总结道。
在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副主任肖鹏军看来,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BIPV产业,是由于当光伏行业进入平价时代,在无度电补贴模式下,对于具备技术领先性的企业来说,需要寻找新的领域来彰显其技术领先性,而BIPV产业为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难题
尽管企业十分看好BIPV的未来发展,但当下仍需面对很多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国内,BIPV产业201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启动产业化。截至 2018 年底,国内 BIPV 市场累计安装量仅 1.1GW,市场规模不足50亿元,行业仍处在孕育阶段。
其次,标准缺失构成了产业的发展壁垒。“在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里,也是比较轻描淡写,没有很严格的具体要求。”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曾表示,BIPV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高校人才协调的系统发展。
与建筑行业结合不够深入、真正落地项目过少、成本较高等亦是阻碍BIPV发展的关键因素。
上迈(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BIPV联盟主席施正荣指出,项目实际落地数量较少,国内的BIPV市场实际“内冷外热”。
另外,投资成本也是BIPV产业的天然掣肘。
赫里欧新能源主席兼CTO崔永祥表示,如果BIPV的成本低于光伏+建筑物的投资总成本,会为整个BIPV的行业带来发展的分水岭。“如果光伏与建筑结合得好不仅不会增加整个系统的投资,而且可能还会降低整个系统的投资。”
尽管制约BIPV产业发展的传统问题众多,但企业首先要度过的难关仍然是成本。
杭州禾迈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CTO赵一博士认为,目前BIPV经济性仍欠缺。产业应持续地不断迭代技术,从而实现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的解决方案。
当前,BIPV赛道在巨头们的推动下,正在加速进化和演进,2021年的BIPV产业能否趁势崛起?值得拭目以待。
原标题:31省发文支持、光伏巨头入场、BIPV产业迎来最强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