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在碳减排、碳中和的大背景下
中央企业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聚焦天然气、氢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研发应用
为能源结构转型开辟了一条条新路径
在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方面
石油石化央企取得了积极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当量突破1亿吨
达到1306亿方
首次实现“气超油”
中国石化年产氢气超300万吨
现已建成多个油氢合建示范站
可形成全氢能产业链
“十四五”时期
中国海油将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
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
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今天,小新带您一起了解——
中国石油:
“碳达峰”催生“气超油”
新年伊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外发布消息:2020年,集团公司国内油气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其中天然气当量突破1亿吨,达到1306亿方,首次超过原油产量。中国石油聚焦油气能源主责主业,顶住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等多重压力,实现了天然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内首座橇装一体化天然气处理厂
作为一种安全便捷、高热低碳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既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更是关系到碧水蓝天的生态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征程。
“西气东输”“北气南送”“陕气进京津”……中国石油将清洁的天然气开发出来,输往神州大地,送到千家万户,在满足国计民生能源需求的同时,也在提升民生质量、助力企业低碳发展、改善地区能源结构、特别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正不断向外涌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新中国天然气产量从建国时的0.118亿立方米到100亿立方米,用时27年。直到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不足150亿立方米。
从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长输管道建设的加快、民用天然气的普及、企业和车用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天然气成为深受市场青睐的能源产品。中国石油集团全面加大天然气产业投资力度,仅“十五”期间针对天然气产业链的投资就达到5985亿元,相当于同期实现利润的125.62%,勘探开发了8个千亿立方米规模的大气田,累计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1.7万亿立方米,新增天然气储量为“九五”期间的1.8倍。此间,按照发展规划,中国石油此前预计203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超过原油。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作出实现天然气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油气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同时,集团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全面加快。在连年保持原油稳产1亿吨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天然气以每年200亿立方米的增幅快速提升。
201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突破1000亿方大关,其中页岩气增长达到41.2%。
2018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内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建成投产21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储气库首次单日产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同时,优化天然气管理体制,增强终端供气保障能力,重点地区供应天然气增幅达10.4%。
2019年,中国石油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达到18.4亿吨,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18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6%,在我国天然气产量占比达70%;加大引进海外管道天然气、LNG,向社会供应天然气达1812.9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供应市场份额的65%。同时,中国石油全力配合国家管网改革,组建专业化天然气销售公司,构建天然气销售业务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和投融资平台。
特别是进入2020年以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这一年,中国石油各大油气田天然气开发捷报频传:塔里木油田实现油气当量超过3000万吨,其中天然气产量超过300亿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则达到318亿方,成为西南地区首个300亿方大气区;特别是长庆油田,油气当量更是攀上6000万吨高峰,其中天然气产量达到448亿方……这使得中国石油2020年国内油气产量突破2亿吨,其中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原油,总计达1306亿方。
“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原油,对于中国石油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油气勘探开发专家胡文瑞表示,这表明中国石油低碳天然气资源超过重碳石油资源,标志着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天然气还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期。”这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近日组织召开的“十四五”发展院士专家咨询研讨会传出的声音,被业内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认为,“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时期,天然气产量到2025年预计达到2500亿方。他说:“‘十四五’期间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具备三大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探明率低,具有更快发展天然气的资源优势;二是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具有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增长优势;三是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逐年上扬,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
中国石化:
以氢能产业助力能源绿色发展
能源化工行业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促进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化工行业既是重大责任,也是深刻革命。
近日,中国石化密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玉卓强调,要顺应世界能源变革潮流和产业发展大势,结合国家对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加快推进氢能等先进能源和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深度脱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制定低碳化行业规则和技术标准,推动行业低碳转型,打造能源化工行业绿色低碳竞争力。要加快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及行动。要把碳的净零排放作为终极目标,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坚持降碳进程与转型升级相统筹,研究制定中国石化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及保障措施。
目前,中国石化已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课题研究。2020年11月23日,中国石化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3家单位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课题研究,制定中国石化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及保障措施。
发展氢能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中国氢能联盟2020年7月发布的《氢能平价之路》预计,到2030年,氢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明显提升,使其可以与其他低碳替代品竞争。在世界多个国家推进碳减排、碳中和背景下,这或许是能源企业实现洁净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中国石化作为国内最大产氢企业,提出了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将新能源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业务进行谋划和发展,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的目标,加快推动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
1月8日,中国石化与4家新能源企业召开发展对话会时,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表示,中国石化正推动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真正实现碳减排,打造绿色洁净、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国石化年产氢气超300万吨,并具有布局建设加氢站网络的天然规模优势和产销运营经验,现已建成多个油氢合建示范站,可形成全氢能产业链,建成“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未来可期。
中国石化年产氢气300万吨,拥有相当数量的制氢装置,原料涉及天然气、炼厂干气等;也是用氢大户,生产的氢气用作炼厂加氢装置的配氢、聚烯烃装置的辅助原料等。天津石化高级专家张金旺表示,中国石化目前已掌握水蒸气转化制氢全套技术,包括专有技术、工程设计、建设、控制和联锁、开工,并拥有丰富的运行经验。
中国石化具有氢气提纯技术基础。以大连院为例,以重整装置副产氢为原料,采用自主开发的高选择性定向除杂专用吸附剂,配套高效提纯工艺(S-PSA)和精准时序控制策略,可形成整套氢燃料电池车用高品质氢气生产技术。2020年9月,大连院牵头承担的“十条龙”项目阶段性成果——氢气提纯示范装置在高桥石化一次开车成功,产品氢气纯度达99.999%;与广州工程公司合作完成副产氢提纯和加氢母站工艺包编制,将于近期在广州建设供氢中心。
大连院目前正加速推进氢气制取(化学环制氢、生物质制氢)、提纯(S-PSA)、利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品质检测平台建设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旨在形成全品类氢源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解决全产业链流程较长、上中下游发展不均衡、部分关键核心设备依赖进口、氢源成本高等难题。
2020年我国已启动氢能顶层规划工作,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政策落地。新冠疫情没有改变氢能产业投资增长热情,20余家大型能源央企跨界氢能产业,年底预计超过8000辆燃料电池商务车、100座加氢站进入示范运营。
预计,2025年前我国氢燃料汽车和加氢站仍以示范运行为主,2035年燃料电池车有望达到百万辆级商业应用规模。目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化工等企业已经开始涉足氢能行业,相信通过各类企业的协同创新,中国的氢能产业将迎来美好的前景。
中国海油:
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
1月15日,中国海油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绿色低碳是中国海油五大发展战略之一,中国海油将统筹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顶层设计,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助力我国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目前,中国海油已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专项研究机构,展开碳达峰和碳中和顶层设计,研究制订公司碳减排路线图和碳中和目标方案。同时将围绕国家最新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十四五”规划和新能源相关专项规划,完善公司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公司绿色低碳管理迈上新台阶。
1月22日,海油发展清洁能源公司在津揭牌成立,中国海油致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专业公司落地成型。该公司由原海油发展管道公司、新能源技术项目组整合而成,两者整合优势资源,转型升级为一家以清洁能源开发建设为主的新能源公司,重点培育以海上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大力推动海上风电,探索分布式能源、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该公司的成立,是中国海油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落子。标志着海油发展由传统油气能源技术服务向清洁能源技术服务迈出了关键一步。
“十四五”时期,中国海油将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天然气方面,通过加快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积极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和加快推动LNG全产业链建设等举措,大幅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新能源方面,将充分发挥海洋工业比较优势,发展以海洋资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在2020年实现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探索海洋能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公司从传统油气向新能源的跨越。
同时,中国海油将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生产进程,加快“绿色油田”“绿色工厂”建设。加强碳排放源头管控,全面强化节能管理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常规天然气“零燃除”,大力推动电力改造及清洁燃料替代,降低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改变原有海上平台用能模式,探索利用陆地大电网为海上油田生产供电,以提高发电效率,减少海上油气田能源消耗,削减海上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排放。率先试点的渤海秦皇岛和曹妃甸油田在引入岸电工程后,整个区域将年均节约能源约6.47万吨标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1700万棵。其它海上油田的岸电改造也已在规划中。
原标题:气超油,氢发力,石油石化央企布局发力“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