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整体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率达29.8%
■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桩比将达到2.7:1
■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168.1万台,同比增长37.9%
■“十四五”时期,车载用电量将达到千亿度以上,占全国电力消费的3%—4%左右
近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预测,2021年,国内私人随车充电桩将新增42.6万台,总数将达到130万台;公共充电桩将新增36.3万台,总数将达到117万台;新增充电站2.11万座,保有量将达到8.5万座。国内新能源车桩比将达到2.7:1。
“充电设施仍是电动汽车发展的短板,作为新兴行业,其规则、政策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随着电动汽车的规模化普及,必须做好充电事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指出,充电设施将成为电动汽车发展乃至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场”,“十四五”将是我国充电事业发展的关键期。
充电网络已实现高比例覆盖
“‘十三五’时期,充电设施网络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秘书长许艳华分享了一组数据: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2015年的4.9万台,增长到了2020年的80.7万台,数量上涨1546.9%,从100个城市走向全国450个城市,覆盖率达90%,实现了充电设施网络的高覆盖。
充电运营商方面,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充电桩数量占比超过70%。云快充平台接入5.7万台充电桩,为上千家中小运营商建设的充电设施提供平台服务,形成公共充电设施头部企业规模大、常尾企业数量多的局面。同时,记者注意到,充电设施产业从最初少量企业进化到了现在的多类型企业参与,包括停车场管理、电池储能、地图导航等企业跨领域协同推进。
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168.1万台,同比增长37.9%,成绩远超业内预期。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2020年有超过26个省市密集出台了50余项与充电设施相关的政策,为充电设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许艳华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充电需求随之成倍增长。车载用电量将达到千亿度以上,占全国电力消费的3%—4%左右。巨大的需求为产业带来巨大机遇。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提醒,当前充电设施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比如,充电设施规模仍存缺口,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充电效率仍需提升,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较低;充电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等。
居民区充电难题待攻克
“电动汽车能源补给方式与燃油车存在根本差异。针对私人电动乘用车,最佳的充电方式是目的地充电。”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主任张帆看来,居住区充电是首选的充电地点,私人桩有望成为巨大的充电服务市场,“调查显示,90%的电动车主愿意购买第二辆电动汽车,而90%的燃油车主不愿意购买电动汽车,能否配建私人充电桩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通过采样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约124.5万辆车的车桩相随信息发现,其中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37.2万台,整体未配建率29.8%,私人桩实际建配率还有待提升。
“进小区难”已然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瓶颈。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坦言,“换电站、充电桩具体布局过程中碰到很多问题,大部分地方无法可依,怎么报批、物业不配合怎么解决。地方在执行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究其原因,当前居住区安装充电桩存在电力容量不足、没有固定停车位、物业配合度低等各种问题。在张帆看来,关键是充电设施参与方的权、责、利不清晰,充电设施施工、产品缺少安全监管和长期保障。他建议,充电设施要由政府主导、电网支撑、多方参与共建,新建居住区要100%预留充电车位,而老旧小区可采用私桩与公桩互为补充的方式,并积极推广有序充电。
“充电慢,才需要更多充电设施。尽管当前出于安全和对电池影响的考虑,还不能大规模推广大功率充电,但从土地、设备、能量要素最大化的角度,一定要做大功率充电,缩短充电时间。只有如此,消费者才有好的充电体验。”在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看来,未来将形成三类充电场景,目的地慢充,公共充电站快充和单位、工厂、商场的双向充放电。
车网融合势在必行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无序充电问题将给电网带来挑战。当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加速增长且快充占比相对较高时,电源装机量、输电线路容量会出现缺口。”在张帆看来,充电桩建设中短期目标是有序充电,中长期目标是需求响应,车网互动。“通过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让电动汽车更加友好地接入电网,保障电力高效、安全供给。”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汽车产业碳排放峰值将先于国家整体时间表,力争于2028年达峰,到2025年较峰值下降20%。这要求,充电设施不仅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基础保障,还要在能源结构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
张帆指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跑马圈地”“烧钱补贴”的时代已经过去,充电网、能源网、车联网、互联网、交通网等多网融合将是必然趋势。充电设施将赋能平衡电网负荷、削峰填谷以及绿色能源。
尽管前景无限,但当前车网互动还存在困难。“市场上配备放电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和双向充电桩的数量有限,用户还难以参与充放电互动,且当前车网互动需求响应的补充资金缺乏可持续机制,多数城市峰谷电价差较窄,获利空间有限。”张帆进一步指出,电力辅助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电动汽车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原标题:充电设施将成减碳重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