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思想家,我是实践者。我和他玩笑,说我做得比他说的还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有英文版时,汉能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就被杰里米·里夫金书中的观点触动。
在曾经的一次视频对话中,现场主持人向视频中的里夫金这样介绍李河君:这肯定是在中国买你著作最多的企业家。9月初,里夫金第一次来到中国,便登门造访汉能总部。二人终得相见,便有了前面的那句话。
“反思在新能源领域的从业经验,里夫金关于工业革命的判断越来越让人信服”。一年之后,《 英才》记者再次对话李河君。李河君依旧谈笑自若,甚至开口就是企业家精神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这般宏大的命题。
“企业家精神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略能力和前瞻性,但很多人做不到。如果只是作为跟随者,对于真正的商机首先是看不到,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最终是来不及。”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的光伏企业正经历着最冷的寒冬,而李河君则出手了三个引业界瞩目的收购。
汉能先后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和Global Solar Energy三家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收入囊中。
在李河君看来,全球新能源产业在历经多年的跌宕发展之后,行业里的不少人还是没有完全摸透其趋势和本质,“需要到市场一线去摸爬滚打一下,到听得到炮声、看得到硝烟的地方去。不能总是闭门造车,然后弄出个研究报告和规划什么的”。
三年前,在水电领域“闷声发大财”的李河君突然以“黑马”姿态杀入光伏,其选择了很多企业绕行的太阳能薄膜技术路线,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砸下重金“跑马圈地”。伴随汉能在光伏产业下行周期里的迅速崛起,圈里圈外的各种议论和质疑从未间断。
“我们前后投入大概300亿元左右。在产业低谷杀入光伏,有人会认为是个笑话。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就像股市一样低买高卖,等我们两三年后产能完全释放时,正好踩在了市场的点上”。
如今,汉能已手持7项薄膜技术,并建成四川双流、广东河源、浙江长兴等9个薄膜电池生产基地,产能达到3GW,超过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的2.8GW,成为世界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和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除了光伏,汉能还坐拥600万千瓦水电和131兆瓦风电,李河君的清洁能源帝国初具雏形。但这远远不是汉能“理想国”的全部,在太阳能薄膜领域实现至少1000万千瓦的产能,将汉能一步步打造成万亿市值、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才是其终极目标。
尽管外界总称李河君是“新能源狂人”,但李河君始终只有一句话应对:“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就做一件事—发展可再生能源”。
光伏产业一刀切
在过去20多年里,秃顶、唇上留着小胡子、目光深邃的沃顿商学院教授里夫金,颠覆了前人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体系和重要观点。
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包含能源革命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这是一场能源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而催生的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其中,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共同构成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模式的五个支柱。
实际上,2006-2012年间,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仍高达19%,2012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性投资已达到2687亿美元。其中,2007-2012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从8.3GW增加至96.7GW,5年增长10倍以上。
在公开场合,里夫金也表示,随着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不断突破,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亚洲的龙头,并带领亚洲及世界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从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我们的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不再是一个辅助性产业,而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逐渐替代传统能源。”李河君告诉《英才》记者,他对里夫金的观点做了延伸解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光伏革命,而柔性化、薄膜化是全球太阳能发展总趋势和方向。
“太阳能发电是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利用能源的方式。这就像植物利用叶绿素做光合作用一样直接简单,是人类对能源的终极利用方式”—这种革命的颠覆性,除了能源利用方式外,更大的特点是可以突破旧的能源利益格局,并为全球的能源变革提供了无限的市场可能。
由于过去,中国企业只把光伏电池作为一种出口产品,而没有上升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来认识,也没有在国内扩大运用。结果,用本土的高耗能和出口的低价位支持了欧洲能源变革,却最终换来了当头闷棍。
让李河君不爽的是,当欧美双反到来时,国内又不懂得光伏电池有晶硅和薄膜两种产品的区分,做出“光伏产能过剩”的以偏概全的判断,导致金融机构一刀切地给光伏企业“断奶”,“这就等于,别人打伤了我们的左手,我们又自捆右臂”。
不过,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行业转暖的迹象逐渐显现。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A股太阳能板块36家上市公司中,27家均实现盈利,比去年同期增长5.4个百分点。同时,36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万元。虽然这一数字仍稍显“微不足道”,但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的亏损3.6亿元,可谓“咸鱼翻身”。
有研报认为,在此轮产业洗牌中,70%的晶硅企业将可能被淘汰。而光伏产业在经历第一波的发展和洗牌后,一场“叶绿素式革命”的好戏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
新一轮产业机会
“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企业,只要找准了商业模式,往往就发展非常快;传统能源企业容易上体量,但到一定规模后,便很难持续高速的成长。”而李河君要做的,则是把二者的特点叠加起来。
汉能介入光伏产业时,李河君却没有选择赚钱快、门槛低的主流晶硅领域,而是剑走偏锋“薄膜路线”。
“太阳能薄膜产业第一次将高科技和能源两种看似矛盾的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实现1+1=11的几何级增长。”相比晶硅路线,薄膜兼具高科技、高门槛的特点。
在李河君看来,行业和路线选择至关重要—做纽扣,做到10亿元规模,那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是做石油,做到1000亿也就是中等规模。如果是做薄膜太阳能,万亿规模也并不为过。当然,光有技术,没银子也不行,“没有几百亿投进去根本起不来。”
一位光伏行业长期研究者认为,汉能3GW的产能投资300亿算是正常,晶硅生产线大概每瓦投资在6-7元,薄膜的生产线稍贵。汉能业务模式是全产业链,最终产品是电站,自持或出售根据市场情况而定,这意味着汉能从土地获得、生产线引进、市场都是内部循环,各个环节都需要融资。
在“一基两翼”的产业架构下,汉能集团旗下金安桥300万千瓦的水电站,加上享有权益的水电站总计有600万千瓦,每年可贡献60亿元的现金流,支持薄膜领域的资金投入。
在汉能之前,也有包括正泰等一些有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尝试薄膜路线,但最终退出者众,业界的分析是,薄膜路线在转换率和成本方面与晶硅比缺乏优势。
李河君则认为,一些企业在进入时间点的选择上有问题,过早的进入,受到压力或伤害后迅速退出,然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外,一些企业虽有规模,但长时间不掌握核心技术,最终也被迫离开。
“如果对时政没有前瞻性的判断,对这个行业没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人敢拿300亿赌这个行业。”不久前,李河君还与圈内的朋友交流,做地产的王健林是中国首富,但他敢贸然拿300亿来做光伏产业吗?同样,汉能肯定也不敢拿300亿去做地产,“因为我对那个行业不熟悉。”
李河君已铁了心要在薄膜路线上一走到底,“企业家要有点定力,可以说中国90%的民营企业禁不起诱惑,因此行业定位混乱,后果很少有好的”。
几年前,几位民营企业家出访韩国,和韩国企业家交流时,多数中国企业家介绍自己涉足领域很广,这令在场的韩方半天搞不清楚这个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轮到李河君和海航陈峰发言时,两人获得了掌声,“因为我们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企业的特点: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水电公司。”
汉能大手笔投资的最大动力,还是对太阳能前景的预期。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的转暖,也让更多的光伏企业有了走下去的信心。开拓国内市场被业界视为拯救中国光伏产业的关键。
2013年7月,被称为光伏国八条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直接开启国内市场的火爆商机;加之国家之前出台的并网政策,合力提升了国内市场的投资预期;截至今年7月底,国网经营区域光伏发电并网同比增长134%。
在新一轮的产业进程中,汉能的步伐还在加快。
李河君告诉《英才》记者,汉能已完成全产业链的整合。其中,光伏上游即高端装备环节的业务一直保持优异业绩;光伏下游发电项目业务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运作,其中以柔性薄膜产品为代表的应用项目盈利空间更大一些;而中游组件生产环节加快工艺升级,随着规模经济效应的逐步展现,经营业绩将持续改善。
“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往往高估了1—2年的变化,而低估了10年的变化",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将远超我们的想象。”李河君判断,到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量至少超过100GW吧,全球市场装机量超过50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