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明确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这就意味着,未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将逐渐占据我国电力系统的“C位”,但其自身波动性与间歇性等特点决定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需要配置足够规模的储能,才能最大程度实现电网友好,满足生产活动的日常需求。
2021年一季度中,各地政府、开发商动作频频,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签订“风光储一体化”相关项目,助力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早日实现。
10个省份陆续推出“新能源+储能”新政
当前,越来越多的省份意识到大规模新能源项目并网给电网带来的影响,所以,诸多省份陆续出台“新能源+储能”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同时推动了储能产业的发展。
据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微信号:wind-2005s)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共有10个省份出台了较为具体的风电+储能相关政策。包括山东、甘肃、广西、陕西、安徽、贵州、青海、宁夏、山西大同等省份。
从政策看,各省正在通过不同方式鼓励储能项目的建设:
山东省鼓励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优先租赁共享储能设施,租赁容量视同其配建储能容量。鼓励风电、光伏发电制氢,制氢装机运行容量视同配建储能容量;
广西省配置储能的风电项目获得开发权的得分更高,拿到项目的可能性更高;
陕西省鼓励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牵头在升压站附近配置集中式储能电站;
贵州省允许自建储能困难的企业可购买同等容量的储能服务。
除了部分政策要求对新增风电项目配置储能外,部分省份也正在逐步推广对已建成风电项目配置储能。
整体来看,各省出台的政策对储能设施的建设要求较为具体。一方面,政策要求储能比例多在5%~20%之间;另一方面,政策中要求储能时长均为不小于2小时。同时,政策基本要求储能项目和风电项目同时投运,也有部分省份要求在风电项目建成投运一年内投运储能项目。
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副总裁汪东林曾表示:风电场配建20%容量的储能项目,其初始投资成本将增加15%—20%;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时璟丽提供的资料显示,风电配备20%容量*2小时储能将导致初始投资增加8%~10%。
针对配置储能带来的项目成本上升,青海出台政策,通过对"新能源+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0元运营补贴,经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使用本省产储能电池60%以上的项目,在上述补贴基础上,再增加每千瓦时0.05元补贴。
青海省由此开创了国内“新能源+储能”补贴的先河,无独有偶的是,山西省也在预备出台相关政策。
2月中旬,有消息称山西省相关机关单位已牵头制定出可再生能源发电侧储能补贴方案,对“新能源+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0元运营补贴,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使用本省产储能电池60%以上的项目,再增加每千瓦时0.05-0.10元补贴。整体补贴与青海省相同,但该方案尚未实际落地。
以青海省为代表,部分省份选择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储能项目的建设,减轻了“新能源+储能”项目的资金负担,对项目建设的成本进行了合理补偿。
成本下降助推开发商落地储能项目
除了部分省份出台补贴政策外,逐渐降低的储能设施建设成本也在给开发商开发“新能源+储能”项目更多的信心。
据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微信号:wind-2005s)此前统计,2020年开标的7个“风电+储能”项目中,从年初的华润濉溪孙疃风电场到年末的洪塘营风电场项目,储能建设单价从2.154元/kWh下降至1.634元/kWh,降幅达到24.14%。
据国际能源网/风电头条(微信号:wind-2005s)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今,共有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建、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山西国际能源集团、华润电力、国家电投、嘉寓集团、天津滨海光热发电投资有限公司、运达股份等开发商积极签约落地风储一体化、风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项目累计规模达到62.7GW,投资金额达1093.5亿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签约项目主要为“风光储一体化”、“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风光储氢一体化”四种项目建设模式。
以火电提供基础负荷的前提下,大力开发风光项目,逐渐提高在整个电源内部中新能源出力的比重,实现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主体地位的目标。
从项目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地区签约的项目中加入了制氢模块,通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造绿色氢气,延伸氢能产业链,助力风光消纳。
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的鞭策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储能”项目落地!
原标题:千亿级“风储”项目加速落地!这10个省出台“新能源+储能”政策,你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