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深土镇竹屿村,1100亩的光伏组件在海上铺展,空中发电、水下养殖、旅游观光功能三合一,实现立体开发、集约发展……
“十三五”期间,漳州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核电、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和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由2015年的21.9%提升至2020年的27.3%。漳州核电项目、云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漳州LNG项目等大型项目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基地雏形初具。
“十四五”期间,漳州将围绕“核、储、风、氢、光”五大能源,努力探索“核光风储氢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争取至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奋力打造东南沿海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被列入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的中海油漳州LNG项目 钟璐珂 摄
资源禀赋
清洁能源基地雏形初具
近日,位于云霄的漳州核电已实现了“华龙一号”机组首次堆腔水池全模块化施工,为后续主设备预引入施工按期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于2019年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100亿元,采用“华龙一号”融合技术路线,首台机组计划2024年实现并网商运。
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才介绍,该项目为国内首个按照“核蓄一体化”规划建设的示范性项目,配套建设云霄抽水蓄能电站。核电与抽蓄电站强势互补,参与调峰时,核电机组可以不用降低功率,把超发的电用于抽水蓄能;在电网负荷高峰时,可由抽蓄电站放水发电,更好地满足电网需求。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预计年发电量为720亿kWh,将改变福建省“北电南送”的电力格局。
资源禀赋让漳州在清洁能源开发上拥有独特优势。以风电为例,因台湾海峡狭管效应,漳州外海年平均风速约9米/秒,风力发电年可利用时间大于4000小时,可规划装机规模约5000万千瓦,被认为是我国“十四五”期间最具备大规模连片开发条件、有望最早实现海上风电平价上网的地区。
在能源消纳上,近年来,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在漳州陆续签约、落地、投产,项目用能需求逐渐增长,就地消纳优势明显。而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闽粤联网工程在云霄县开工,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互联互通、余缺互济能力,也将提升漳州清洁能源的消纳水平。
“十三五”期间,漳州风电、核电、光伏发电三大能源“并驾齐驱”,绿色产业渐成规模。
风电开发驶入快车道。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项目于2018年正式落户漳浦。目前,漳州近岸规划漳浦六鳌和龙海隆教湾共29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
光伏发电从无到有。全市光伏装机约31万千瓦,占“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电源装机规模的30.3%。新增漳浦竹屿一期、漳浦赤土、诏安西潭以及诏安桥东等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有序推进。
而大规模开发风电、太阳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同步配套储能电站项目以解决电网波动、调峰困难等问题。除中核漳州云霄抽水蓄能项目外,未来,中核华安抽水蓄能、华能长泰抽水蓄能等储能项目将在漳州陆续开工建设。
漳浦六鳌风电场 白志强 摄
延链补链
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崛起
2020年3月,中信重工装备制造(漳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徐闻海上风电工程单桩下线,这一“巨无霸”被植入海底数十米,像一根“定海神针”,使整座发电机组牢牢扎根海床。
去年4月,位于漳浦县的福建福船一帆新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生产的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风塔设备正式完工下线,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的新标尺。
近日开工的省重点项目东山太阳海缆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我省在海底电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也将吸引风电上下游企业落户漳州,加快形成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30.60”战略目标和福建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战略的指引下,漳州围绕新能源相关的装备制造产业,通过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延链强链补链,在新能源全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不断布局,持续做大新能源产业集群。
漳州“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大装备产业方面,重点在漳浦建设国家级深远海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区,发展海上风机装备、海底电缆等海洋装备全产业链。
去年以来,三峡集团、明阳集团、华能集团等相继计划在漳州投资数千亿元,引进海上风电、氢能应用等相关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建设漳州深远海海上风电产业园、漳州外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能源基地等项目,为漳州装备制造业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在碳中和背景下,借助清洁能源这一“支点”,以点带面、连面成片,漳州各行各业发展新态势也被逐步激活。
以绿色交通为例,从2019年龙海金龙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首台车下线,到去年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内首辆专为适应氢燃料系统而开发的重型卡车顺利下线,新能源与智能运输装备完美结合。未来,漳州将依托金龙客车、威驰腾等骨干整车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加快建设“锂电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专用车及汽车配件产业链”,助力产业绿色发展。
原标题:立足资源禀赋 漳州推动“核光风储氢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