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贫”不仅仅只是机遇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说,“
光伏扶贫”是分布式
光伏规模应用的新领域。不仅能为贫困户带来稳定的家庭收入,也能为我国环境问题减负,改变能源利用方式。
我国太阳能资源与电力需求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光伏扶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但存在着大量可用作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因此适合发展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但是,由于电力消化能力有限,容易造成弃光现象。与之相对的,东部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可用土地少,适合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但是,城市地区由于屋顶产权、资金、电网、观念等问题,分布式光伏推广速度缓慢。“光伏扶贫”很好地解决了“屋顶”问题以及资金问题。以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建造光伏电站,不仅解决了分布式光伏推广中的资金问题,也开启了我国扶贫的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光伏扶贫前景广阔。
然而,和城市一样,在农村推广分布式光伏也存在着其独有的问题。比如电网结构、消化能力等。从用电结构和用电时间段来说,农村用电、发电时间倒置,消化能力有限。应当鼓励农民建设小型
储能系统,以此调节电力的输出,在保障农村电网稳定的同时,就近消化富余电能。如果能够推动以区、县为单位建设微网系统,也能节约外部电力输入和大规模改造输电线路造成的费用。
分布式光伏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城市,也同样发生在农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很难达到25年。光伏扶贫的“先行者”合肥市为促进家庭光伏电站的建设,在2013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光伏推广应用的补充通知》,该通知要求建造家庭光伏电站所需要的4.8万元资金中,政府补贴2万元,居民个人仅需承担2.8万元,6~7年就能收回投资,投资收益率高达14.9%。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以帮助缩短用户收回投资的周期,在较低的回报率以及较高的不确定性下,分布式光伏在农村同样举步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