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在反对伪科学的斗争中,他旗帜鲜明,积极参加了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社会影响很大。由于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被人称为“两栖院士”。主要著作有《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从元气说到粒子物理》《何祚庥与法轮功—1999年夏天的报告》《我不信邪—何祚庥反伪科学论战集》。
当记者见到何祚庥院士的时候,他正在一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看着一本厚厚的书。何祚庥今年已经82岁高龄,脸色红润,看上去精神矍铄,目光睿智。他个头不高,稀疏的银发竖立着。他的语言富有个性,声音洪亮,带有穿透力,使记者在采访中体会到了这位“麻辣学者”的独特魅力。
何祚庥原籍安徽望江,何家是清末望江县“四大望族”之首。何祚庥的曾祖父何维健曾任清政府主管盐务的道台,家境殷实。他记得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了电,还有一台收音机,那在当时绝对是稀有之物。何祚庥回忆说:“有一位农村姑娘到我家,看到电灯,稀罕得不得了,直用嘴吹,还惊讶地连说‘咋吹不灭呀’。忽然听到收音机里有人说话,她立刻瞪大了眼睛,‘咦,咦,真奇怪,谁在里面说话呢’。”讲到这里,他仰头哈哈大笑。
何祚庥从小就喜欢数学、语文、历史,还十分崇拜大发明家爱迪生。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给何祚庥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一看研究原子弹的专家名单,都是全世界鼎鼎有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太重要了!我一定要干这个!”于是1947年,何祚庥选择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到了北京后,才知道北京用电是非常受限制的。当时我们宿舍没有电灯,晚上点的是油灯。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情况才开始好转。那时候提出了一个口号,要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当时北京还是一个纯消费城市。随后,建了不少小发电厂,原有的发电厂也恢复了生产。当时的煤才几块钱一吨。”何祚庥对60多年前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他感叹道,“现在我们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何祚庥是最早提倡核电的人之一。我国核电技术研究起步较晚,等到改革开放后需要核能发电了,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核电技术,只能依靠进口。对此他不无遗憾地说:“能源的问题是要有一点远见,有一点先见之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近年来,何祚庥以异常旺盛的精力,广泛关注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视野遍布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文艺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他还热情主张发展高清晰度电视、城市新型有轨电车,开发西南地区水电,发展干净的热核发电技术,和平利用核爆炸技术等,并呼吁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第三代光伏发电技术等等。
在谈到风电现在存在的问题时,他说:“风能最大的缺点是,有风有电,无风无电,对电网的冲击比较大。还有一个缺点社会公众不知道,风能在并网发电上,并网的成本很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赞成大搞大修抽水储能电站,这样可以降低并网的成本。”
继大力提倡发展风能之后,何祚庥正在积极推动“4倍聚光+跟踪+太阳能炼硅+晶体硅(p型或n型)+薄膜”的第三代光伏发电技术。“现在时代的动向是一流科学家、超一流科学家开始转入太阳能的研究,这是世界发展的方向。第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现在是美国能源部部长。另外一位大名人卢比尔,是搞粒子物理的,得了诺贝尔奖,现在也搞太阳能。”何祚庥说,“我过去呼吁10~15年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太阳能应用。现在我的观点改变了,我认为5~7年就可以实现。因为4倍聚光已经成熟了,太阳能炼硅2~3年就能实现产业化,接下来是要把晶体硅和薄膜连起来。晶体硅的技术我们现在有了,薄膜的技术也有了。未来我认为化石能源都应该转到太阳能上来,可以说人类即将迎来太阳能时代。”
“有了智能电网、有了风能、有了太阳能,它就可以组合成一个既能满足需求,也能有足够的力量保证供给的大电网。”何祚庥对此很有信心,“中国的未来必定是:太阳能(风能)+大型锂离子储能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抽水储能电站+智能电网。”
原标题:何祚庥:时代需要智能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