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本田年内停产燃料电池车,氢能商业化节点尚未到来
日期:2021-06-1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qianjiao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本田6月15日宣布,年内停产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车“CLARITY FUEL CELL”。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作为结构改革的一环,本田正在国内外推进工厂重组,停产销售低迷车型。2018年追加的CLARITY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汽油车里最高档轿车“里程(Legend)”和高档MPV“奥德赛”也将停止销售。

有业内人士表示,本田汽车此番决定正确且符合逻辑,诸多原因导致其暂时放弃以氢能源为燃料电池车的量产,侧面印证氢能源开发的商业化节点尚未到来。

曾发售世界上第一部官方认证燃料电池车

据公开资料,早在1999年东京车展,本田汽车曾展示了名为FCX的燃料电池车。2002年FCX在美国加州、日本租售式发售,该车为世界上第一部官方认证的燃料电池车。2008年FCX车型升级,并更名为FCXClarity,销售市场拓展至欧洲。但由于加氢站过少,FCX Clarity量产较低,且多用于政府机构,2014年该车型停产。

同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氢燃料电池车普及促进策略》,修改《高压气体保安法》,日本内阁通过了修订后的《新成长战略》等,一系列政策使氢能源电池车在日本又一次掀起热潮。相关政策显示,新能源车辆将由混合动力逐步向氢能源方向发展,由政府主导建设加氢站。

由此2016年3月,本田正式在日本销售全新燃料电池汽车(FCV)CLARITY FUEL CELL。同时,其被运抵奥地利、丹麦、德国、意大利、瑞典和英国进行道路示范,以验证燃料电池汽车替代传统内燃机的可行性。

据悉,燃料电池车CLARITYFUEL CELL是继丰田Mirra后在日本发售的第二款燃料电池车。价格为783万日元(含税,出租专用,约合人民币45.54万元)。由于价格昂贵、加氢站较少,销售低迷。该车在日本和美国销售,全球累计销量仅约1900辆。

氢能源发展战场在未来

氢燃料电池车遭遇停产早有先例。

据官方消息,2020年4月,戴姆勒因制造成本问题终止了氢燃料电池的乘用车研发计划,并逐步停产与福特、日产合作开发的GLC F-Cell氢燃料电池汽车。

日前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鉴于上汽集团燃料电池汽车前瞻技术研发项目不再适应燃料电池行业加速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决定终止该项目,不再对该项目投入募集资金。未来上汽集团将进一步聚焦整车主业,将工作重点放在推动燃料电池整车的制造和销售。

处于汽车行业裂变期,关于新能源发展路径选择向来存在争议。随着,纯电动大军的不断壮大,不可逆的局势日益鲜明。如丰田章男般笃定的押注者不多,纵使丰田已储备了相当多专利技术,他亦表示须打持久战,距离日本政府2050年实现全国碳中和目标计划还有三十年。

值得强调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上的暂时搁置,并不意味放弃。戴姆勒于去年发布了氢燃料电池概念卡车梅赛德斯-奔驰GenH2,并计划在2023年交由客户测试,2025年后开始量产。本田在此次停产同时也表示,专注于纯电动汽车的同时,另携手美国通用维持燃料电池车研发,并讨论推出新车型。本田的方针是,到2040年把全球销售的全部新车改为纯电动汽车等“零排放汽车”。

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网汽车,除非成本降至足够低(近纯电动汽车成本水平),否则氢能汽车不具大规模产业化必要条件。同时,对比相对成熟的纯电动汽车产业链,氢能汽车的配套水平尚无法提供足够支撑。此外,氢能属二次能源,须经制备储存后再使用,这令“技术拐了弯”,而鉴于氢能特性,其生产、储备、运输过程中安全性要求极高,难度大成本自然居高不下。基于以上原因,本田等车企暂时放弃氢燃料电池车辆的开发量产,积极投入纯电动领域是符合逻辑的正确决定,侧面印证氢能源开发的商业化节点尚未到来。碳中和的终极目标,氢能源电池汽车的战场在未来。

原标题:本田年内停产燃料电池车,氢能商业化节点尚未到来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氢能前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