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小省、用能大省的浙江,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如何减排?面对我国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快速向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转变,浙江能源会如何发展?从浙北长兴临近苏皖的丘陵山地到杭州湾再到东海之滨,近日,记者和浙江能源的主力军——浙江省能源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碳”索浙江,走访相关项目,试图从他们的探索实践里寻找答案。
种树养鸡光伏发电
“煤都”转型气象新
长兴,曾经被称为“浙江煤都”。长广煤矿就坐落在长兴西部、长兴和广德交界的浙皖边界丘陵山地中。这个浙江唯一的大中型煤矿,前些年被浙能集团吸收合并后已关停全部矿井,复垦后发展种植养殖业,还建起了新能源、新材料的工业园区,瞄准新能源电池生产。原本挖煤的矿工、繁忙的矿场正陆续转型。
在一个多云的日子,我们来到位于长兴县泗安镇的浙能长兴仙丰地面光伏电站。蓝天和缕缕白云相间,和风轻拂。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上,绿意盈眼,一排排光伏板排布其中,远远望去,仿佛错落有致的屋顶。
“这个光伏电站占地2500亩,总装机容量为8.43万千瓦。”缓步行走在山间小道上,浙能长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文清介绍。一座座输电塔连接电站与千家万户,25万多块光伏面板产生的电源源不断并入当地电网,这个省重点工程目前已实现满负荷运行,2017年6月投产以来,已累计发电3.3亿千瓦时,与同类煤电机组相比,共减排二氧化碳25.7万吨。
然而,这样的成绩在浙能人眼里远远不够。这个建在丘陵缓坡上的光伏电站,建设之初就采用一地两用、一光两照的“农光互补”形式设计开发。一排光伏一排桃,来到田埂上,头顶的光伏板如同庇荫一般。身处其间,视野十分开阔,田间地头的风景尽入眼帘。
浙能长兴仙丰光伏电站站长孙增军说:“与一般贴地、贴屋顶的光伏电站不同,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业开发需要,仙丰光伏所有光伏组件的最低点离地高度大于2米,为农业种植留下了空间。”同时,所有管桩采用PC管桩,不破坏耕作层;所有电缆下埋于地面,不影响耕作操作;全场铺设管网,不降低灌溉水平。这些措施,都使这些荒坡丘陵更加适合农作物种植。
这边翠绿的桃叶间结出了带绒毛的桃子,另一边一垄垄茶树的嫩芽随风舒展,黄茶长势正好。光伏站建好后不久,就吸引了附近泗安长岗岭村民夏定宝来承包光伏电站的茶山,今年首批茶叶已经上市。
“茶叶、油茶、水蜜桃……这块地还种了垂丝海棠,等到开花的时候来看,肯定更有味道。”夏定宝兴致勃勃地说。在电站厂区内,该公司选定了100亩作为农业示范区。“什么都试着种一点,然后选择高附加值的作物来推广。”
沿着田埂走到尽头,眼前是一池碧水,分列两行的鸭子和白鹅在水面划出道道水波,叫声此起彼伏。伴随着我们的到来,田间也热闹起来,成群的鸡追着喂食者跑。夏定宝告诉我们,在种植之余,他们也养起了家禽、家畜。“这些在林间尽情奔跑的鸡,土生土养,鸡粪还是不错的有机肥。”有山有水、有树有花,再加上鸡鸭鹅的阵阵鸣叫,这个光伏电站带有十足的乡村韵致。
像这样的光伏电站,在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浙能集团已建设了不少,孙增军也走出长兴,在杭州的办公室里,就可以依托浙能光伏信息化电站控制系统,远程集约化管理10多座光伏电站。
浙能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向阳告诉我们,除了以上这些实践外,浙能集团还组建了国内首支绿色能源产业基金。目前,绿能基金实现投资75亿元,浙能碳资产被列入工信部2020年度首批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同时以枣泉、凤台、嘉华电厂为试点开展碳配额远期交易试点项目,已盘活碳配额26万吨,成功探索出碳融资模式,推动减排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他们还从天津碳交易所引进专门人才,准备借助今年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的契机,稳妥推进碳金融交易业务。
海上“种起风车田”
杭州湾里“追风”忙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飞架于杭州湾海面上的大桥将湾区南北两岸紧紧相连,大湾区的梦想因此被点亮。多条高速公路相继穿越,行车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已开建,杭州大湾区随着众多跨海湾、江口交通项目的实施而声名远播。
伴随着浙能“碳”索浙江的脚步,未来的杭州湾,将增加更多具备清洁属性的新能源,为大湾区建设赋能。在杭州湾入海口,我们看到,一个投资55亿元的巨大风车群如同一个个“哨兵”,屹立于东海之滨,这是浙能嘉兴1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者们正将一根根硕大的风车柱子如“定海神针”般插入海底,在海上“种”起“风车田”,首台机组在今年春节前已并网发电。往东北不远处的大洋山岛附近,规模相近的浙能嵊泗2号海上风电群也在加紧建设。
“新的吊装船啥时候能够就位?”在浙能最大的燃煤电厂——嘉兴发电厂旁的一间办公室里,50多岁的施小华正焦急地询问施工方。施小华是浙江浙能嘉兴海上风力发电公司的总经理,跟电力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如今遇到了新难题。
按照年底嘉兴和嵊泗两个海上风电群全部投产的计划,这上百台大风车眼下正是安装高峰。“确保年底前投产,既能早发电早减碳,还能按规定享受到国家扶持的风电上网电价,分享绿色能源政策红利。”施小华说。70多米长的风机叶片、百米高的钢柱、近300吨重的风机要在海中组装立起来,全靠大功率的吊装船。“大家都想赶在年底前将风电场建成投运,因此吊装施工船现在十分抢手。”施小华说。
相比占据陆地山巅的陆上风电,立足广阔海洋的海上风电有着更好发展前景。作为海洋大省,浙江的海上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且远离居民区,减少了发电噪音对百姓的影响。单嘉兴1号风电,每年就可提供8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电量,可节约标煤28万吨,和燃煤发电相比,减排各类废气60多万吨……
“这一个大风车每年所发的电相当于烧3600吨煤炭发的电,等同于种植了几百亩的森林。” 施小华说。难怪“大风车”这个因央视儿童节目颇受喜爱的名字,如今已成浙能人追逐、建设的新目标。他们“追风”的脚步,已跨出浙江,印在苏北浅滩、青藏高原、宁夏塞上、新疆北塔山……
就在今年5月,浙能长兴发电公司总经理宋志刚启程前往西北蹲点。这个浙北燃煤大电厂负责人蹲点的目的,不是买煤发电,而是寻求风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机会。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投资,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对此,浙能不停开辟渠道汇集资金支持绿色能源开发,千方百计降低资金成本,让新能源开发的后劲更足。
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5月25日,响亮的开市铜锣声中,浙能整合下属新能源板块组建的浙江新能成功上市。募集的首笔6亿多元资金,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建设。
优化布局升级技术
坑口电站降能耗
最后我们来到了宁波舟山港集装箱主港区穿山码头对面的六横岛。这里耸立着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的煤炭中转码头和拥有两台百万千瓦级先进高效燃煤发电机组的浙能舟山煤电公司。
这个由浙能集团联合中煤集团建设的港口电厂,是典型的海上坑口电站,即利用浙江便利价廉的海港运输集纳全国乃至全球煤炭资源,把电厂建在码头边,相当于建在煤矿坑口,可以更加经济便利地燃煤发电。
沿着海岸延伸的方向,我们走在舟电大道上,一边的光伏电站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作为浙能集团首个并网发电的大型电厂光伏电站,这个厂内光伏电站利用电厂二期工程预留地,面积44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达3.29万千瓦,自2017年5月建成以来,发电量稳步提升,仅2020年,该光伏电站发电量达3732.65万千瓦时。
不远处就是舟山煤电巨大的海边煤场,在中控楼,当值的孙国海正用电脑操控磨煤机、配煤机按照指令混配生产当天要用的煤粉。通过中控大屏,我们看到,数条长长的传送带被海蓝色的彩钢板严密地遮盖着,如巨龙从码头直连煤场。在码头上,黑灿灿的电煤,被50吨一把的桥抓抓斗,从十万吨级大型煤船上轻轻抓下、缓缓放入输送带后,一路沿着蓝色的输煤长龙向电厂前进,奔过煤炭堆场,爬上输煤栈桥,经过混配加工后,就直接被送进了电厂锅炉里。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很显然,“碳达峰”“碳中和”是扎实渐进的目标,不会一蹴而就。目前火电占全省发电量七成,而浙能集团占浙江发电量一半,是浙江能源的主力军。在加快新能源开发减碳的同时,浙能集团也扎实推进煤电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升级、优化煤电布局,降低每度电的发电煤耗,这是当前降碳的重要手段之一。
“节约是最大的减排,我们致力于用更少的煤发更多的电。”浙能中煤舟山煤电公司总工程师谢增孝说,“这些年我们通过对发电设备和‘口粮’煤炭品种进行了细致研究,有了不少进展。”
背靠大码头的舟山煤电可广纳世界煤炭资源,多样性的煤种让舟山煤电用煤变化频繁,根据不同的煤种及时调整机组运行方式,能大大提高机组节能效率。“每个煤种特性都需要成千上万个数据来刻画,以方便识别。”舟山煤电公司设备部主任工程师朱继峰解释说:“为采集、计算某外贸煤种的数据,电脑采集系统曾宕机罢工了很多次。”如今,一套由舟山煤电联合浙大、浙能技术研究院等技术人员研制的神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线实时识别煤种的变化,根据不同煤种的预设参数,灵活调节机组运行,大大提高燃煤燃烧效率,每度电煤耗仅为286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克多,按舟山煤电百亿度的年发电量测算,每年可节煤10万多吨。
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浙能集团度电煤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克,按浙能年发电1000多亿度计,每年可节约原煤80多万吨,减少各类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180万吨以上;浙能还累计关停高能耗、高排放小火电88.4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规模达59.5万千瓦,形成了多能集成、节约高效的低碳能源产业结构。
原标题:种树养鸡光伏发电 看浙江能源主力军如何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