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池储能应用场景极为广泛,一部分已经进入商业化。分布式和微网中的储能应用,大体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类似。但它灵活适用,可以广泛应用在工商、民用、海岛和偏远无电人口上,随着分布式发电比例不断提升,它也因之成为储能应用的热点市场。
中国储能的应用场景,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在一些场景还只有简单示范的情况下,作为用户侧储能主要部分的工商业削峰填谷,却已经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已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换,户用光伏在补贴支持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实际户用光伏+储能的增长与欧盟、澳洲等区域还存在差距。截至2020年底,我国户用光伏装机累计只有20GW,截至2021年5月底,已纳入补贴的互用光伏装机量为415.84万千瓦。
随着屋顶光伏系统的强劲增长,也伴随着户用储能系统的需求增长。继户用储能系统的安装量在去年增加10.6万之后,分析师们预计这一数字将在今年增加42%,达到15万。
目前,中国的储能发展还是以政策驱动为主。在政策支持逐步明朗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稳定预期的基本形成,光伏企业、分布式能源企业、电力设备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电动汽车企业等纷纷进入,开始加大力度布局,开拓储能市场,进一步探索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模式。目前,储能产业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新增投运规模最大的是江苏省,西藏、山西、甘肃、青海、北京、广东、上海等省份储能市场都十分活跃且各具特色。目前,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的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项目中,用户侧储能一枝独秀,占到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59%。
我国国家层面政策推动储能技术从研发示范向大规模应用发展转变。我国在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开始于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指导目录》。2010年,储能行业发展首次被写进法案,《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第十四条中规定“电网企业应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在此法案指引下各地开始制定储能相关政策。2011年,储能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明确储能研究方向。2014年,《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首次提出利用储能去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问题。2016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成为电储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2017年10月11日,我国大规模储能技术及应用发展的首个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储能发展任务。2019年6月,《2019-2020年储能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同时为“十四五”期间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奠定基础。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的提出,未来中国储能行业将迎来一个长期的增长空间。国家发改委在回答网民关于“建议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鼓励城乡居民多用清洁的电力资源”的留言时提到,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
国家发改委透露,按照进一步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另一方面,储能电池技术也将迎来新的赛道。众所周知,锂电子电池一直储能领域的“主力军”。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与中国新增电化学储能中,锂电池储能占比分别是96%和92%,行业覆盖率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电动汽车及规模化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锂的需求量逐年递增,然而锂在地壳的储量不高(0.0065%),且70%的锂集中于南美洲。我国锂资源不算贫瘠,但由于资源开采成本等问题,目前我国80%的锂资源供应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所以寻找无资源限制的储能技术方案来应对规模储能需求势在必行。
作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性能相近,但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原材料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和兼容锂离子电池现有生产设备的优势,同时具备功率特性较好、温度范围适应性宽、性能安全和无过放电问题等特点,因此被普遍认为是成为大规模储能的重要可选路径。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已约有二十多家企业致力于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中国的中科海钠、英国Faradion、法国Tiamat、美国Natron Energy等,率先入局的企业均在不同场景实现了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实践,尤其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原标题:分布式光伏发电成储能应用场景 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