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
优化发电布局,加强电网建设,统筹各类发电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将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
光伏制造业基地和最大的
光伏发电基地,并依托光伏组件生产和并网运行技术,建设国家级光伏产业科研中心。
发电目标。到2015年,累计集中并网光伏发电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分布式24万千瓦,光热发电20万千瓦。到2020年,累计集中并网光伏发电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分布式64万千瓦,光热发电120万千瓦。
制造业目标。到2015年,多晶硅产能达到15000吨,多晶铸锭(单晶硅)6000吨,切片产能、电池及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00万千瓦;高倍聚光电池组件20万千瓦,薄膜电池组件50万千瓦。光伏玻璃、逆变器和控制器、铝边框及支架等配套制造产业能力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到2020年,多晶铸锭(单晶硅)达到10000吨,切片产能、电池及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50万千瓦,晶硅电池各环节的规模相互匹配;高倍聚光电池组件40万千瓦,薄膜电池组件50万千瓦。光伏玻璃、逆变器和控制器、铝边框及支架等配套产业能力分别达到150万千瓦,石英坩埚、光伏刃料等规模基本满足省内需求;光伏制造及配套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四、发展布局
发电布局。光伏电站重点在海东、海南、海西等地区,同时兼顾海北、黄南等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重点在西宁、海东、格尔木、海南等地区;光热发电重点在海西、海南地区。在黄河沿线地区,围绕大中型水电站,积极推进水光互补电站。
制造业布局。东川工业园重点发展晶硅系列产品,南川工业园重点发展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并培育
储能电池,海东工业园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海西积极发展光伏制造业和光热配套产业,形成各具特色、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五、工作重点
(一)打造应用市场优势
1巩固现有光伏应用市场。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增加用电负荷,提升电力消纳能力;超前研究水光打捆输送,加强送出能力建设,优化区域电力调度,努力巩固每年100万千瓦光伏应用市场。
2分布式发电取得突破。鼓励西宁、海东市利用荒山荒坡、工业园区厂房、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公用设施、居民社区及其它适宜地点积极有序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玉树、果洛、黄南等地无电地区建设独立光伏电站和户用光伏系统,努力扩大光伏发电应用市场。
(二)打造科技研发优势
1支持新技术应用和新装备研发。支持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等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
光伏逆变器、功率预测、集中监控及智能电网等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光伏发电的系统集成能力。
2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依托省内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光伏产业技术合作平台,结合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国际光伏先进技术。
3组建光伏产业科研中心。由省内电网企业、关联龙头企业牵头,建成新能源综合规划、光伏并网检测技术、光伏并网运行控制、光伏材料与设备研发、太阳能发电系统实证、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6个实验室,统筹相关技术领域研究力量和技术实验,联合打造光伏产业科研中心,并争取提升为国家级科研中心,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光伏产业发展软实力。
4积极开展先进储能电池的研发和应用。利用我省丰富的锂资源,加快推进锂电池等先进储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在光伏电站中积极推广储能电池,改善并网条件。
(三)打造产业整体优势
1推进企业优化重组。鼓励省内光伏企业优化重组,培育综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光电转化效率高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依托应用市场优势,完善光伏产业链,提升光伏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
2建立光伏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省内光伏产品与应用市场联系机制及光伏产品交易平台,充分发挥我省应用市场的带动作用,积极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扩大青海光伏产业影响力。
(四)打造并网优势
1加强电网规划和建设。按照集中并网光伏发展布局,及时修订完善电网规划,超前研究青海至华中或华东地区水光打捆特高压直流通道,争取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能源输送通道规划。
2賠葛癕兞运行服务。为光伏发电企业提供优质并网服务,优化系统调度,优先保障光伏发电运行,避免弃光限电,确保光伏发电项目及时并网,全额收购所发电量。
(五)打造配套建设优势
1加强园区配套建设。统一规划,有序建设园区基础设施,交通、水利、通讯等部门积极支持相关项目建设;林业部门和企业联动,做好园区绿化美化。
2完善支持政策。研究制定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完善质量检测、认证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