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伏、光热、地热及风电组成的多能供应系统,可在微网内实现互济互补、自发自用;混合储能电站预制舱就像一块巨型充电宝,发挥削峰填谷、需求侧管理等作用;在绿色充换电站内,机器人正在为车辆提供全自动换电、快速充电服务;集光伏发电、无线充电为一体的电子公路上,无人驾驶汽车一边前行一边充电……位于江苏苏州的同里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区,“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渐成现实,这是当地落实碳减排行动的缩影。
十几公里外的金鸡湖畔,一场以“能源变革 迈向碳中和”为主题的对话深入展开。6月28-29日,在由国家能源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共同主办的“2021年国际能源变革对话”期间,有关国家驻华大使与能源部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中外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等代表纷纷建言,共同探讨能源低碳转型之路。
能源低碳绿色转型势不可挡
作为能源转型的践行者,我国基础坚实。据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9%,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至10.8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接近50%。全国超过82%、60%的煤电机组分别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节能改造,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5.5克/千瓦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过去五年成为中国能源发展史上结构调整最快的时期。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4%,超过降低40%-45%的国际承诺。”
在全球范围内,能源低碳绿色转型亦呈现不可逆转之势。“能源转型正在发生,而且势不可挡,需要世界各国紧密合作。”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卡梅拉表示,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90%的去碳解决方案均涉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能效提高,中国在此方面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蒂·比罗尔进一步称,多国纷纷作出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相关承诺,应对气候变化决心达到了历史高点。“但目前,离实现承诺仍有差距。世界各国首先要用好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并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推动新技术早日进入市场。在此过程中,世界离不开中国力量。”
50家企业联手落实减碳行动
推动二氧化碳减排,重在行动。记者了解到,通过全国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认购平台,本次对话购买了120张平价示范项目绿证,相当于12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实现会场用电零碳化。会议期间,国内外50家大型能源企业还联合发布《加快能源低碳发展苏州倡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行动合力,推动能源变革。”国家能源集团董事、总经理刘国跃作为代表,宣读了强化推动清洁能源加速发展、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清洁能源市场健康发展等6项倡议内容。
企业是能源产品和服务方案的提供者,也是能源变革蓝图的施工者。刘国跃举例,国家能源集团将继续推动新能源低成本开发利用技术,到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40%以上,同时布局氢能、储能、干热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促进碳减排的重要举措。在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建设煤基能源产业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发挥系统作用和集成效应,探索形成产业高度集聚、地区行业特色明显的园区低碳、零碳发展新模式。
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和分享
多位与会人士坦言,减碳行动面临着重重考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任务艰巨。各国应加强多边合作,尤其要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和分享,减少能源领域投资贸易壁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有力度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章建华称。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智刚表示,电力行业技术密集、存量系统庞大,转型对路径高度依赖,意味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项极具开创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占比持续提高,常规电源将从电量和支撑调整的责任主体,逐步转变为调节和辅助的支撑电源,要求我们统筹优化电源装机类型、规模和布局,加快建设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加强应急和备用电源建设。与新能源快速发展趋势相比,当前许多技术难题亟待突破,一些领域已经开始进入‘无人区’,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
为如期兑现目标,章建华提出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锚定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坚持集中式开发和就地就近消纳并举,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沿海核电建设。同时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是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火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站、储能等调峰电源建设。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省间互济水平。大力实施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行动。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多种能源协同互济、能源供需双向互动和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三是大力转变用能方式。完善能源双控制度,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加强相关行业碳减排共同行动。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用能,支持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实施用能系统改造,建设低碳智慧用能园区;支持公用建筑、居民小区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低碳建筑和小区;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实施港口岸电、空港陆电改造,助力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四是加强清洁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重点推进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加快电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加快氢能、大型风电机组、深远海域风电、高效率光伏电池、光热发电等技术创新。
原标题:为全球碳中和愿景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