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是创投界名言。此言不虚,风能和光伏还未产业化时,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大举进入,2011年市场骤变,风电和光伏两行业进入严冬时,赚得盆满钵满的VC/PE早已移师储备能源领域。
“目前国内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元基金已在储能及储能相关产业驻扎。”国内一家投资机构合伙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虽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投资界对风能和光伏产业已不感兴趣,储能正成为新能源领域投资的下一个热点。
后起之秀
2011年以前,风电和光伏无疑是创投行业宠儿。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1年,以风能和光伏为首的新能源行业披露的私募融资案例超过100起,融资金额逾27亿美元。其中,2009年到2010年融资规模占据近年来总量的一半左右。
但这一局面在2011年逆转,由于政策调整、产业过度无序发展,风电和光伏行业陷入低谷,资金自然逃之夭夭。通过研究投中集团跟踪近一年的风电、光伏两大领域的IPO案例,可以发现创投账面退出回报率大多不超过4倍,较之前的华锐风电(184倍)、金风科技(27倍)、无锡尚德(13倍)的高退出回报大幅回落。
新能源投资领域的风光不在,早期从风电、光伏领域获益的创投会将哪一领域开辟为新战场。
“早前风电投资大热时,我们就在关注储能。”德丰杰的合伙人杨希说,由于风电、光伏大规模装机,其不稳定性影响了电网安全,如何应用储能技术进行调节成为关键,这为储能的发展提供了想像空间。
据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谭春青介绍,业内预计到2020年,国内整个储能产业的市场规模至少可以达到6000亿元,乐观的话甚至有可能到两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创投机构纷纷加大对储能项目的发掘力度,一家投资基金合伙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元基金已投资储能及储能相关产业。
全球领先的清洁技术创新领域投资分析公司Cleantech Group的研究数据表明,早在去年三季度,储能技术首次超越太阳能等其它清洁能源技术,成为三季度吸引风险投资额度最高的领域,总投资额达5.14亿美元,远远高出太阳能领域的3.5亿美元。
比实力抢项目
作为前沿产业储能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风电、光伏发电上网需要储能;电动车电池需要储能;对于智能电网的作用,储能就像硬盘对于计算机那样重要。可以说,新能源改变了能源的利用方式,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储能。
“但储能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杨希介绍,2008年德丰杰开始投资国内储能企业北京普能世纪科技公司,随后多次增资,截至目前投入的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成为德丰杰基金旗下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普能公司是一家专注储能技术,在全球领先的钒电池企业,专利产品包含千瓦级与兆瓦级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可进行无限次深度充放电循环,在毫秒到小时的时间范围平滑发电的波动性、提升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与电能传输效率、提高新能源接入电网的能力。
自2006年末成立以来,普能公司前后进行四轮融资,总额达7650万美元。且每轮融资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开始的1000万美元,到最近一次的2950万美元。普能公司投资人介绍,今年该公司将启动第五轮融资,规模超过3000万美元。
目前,普能公司并未盈利,但创投界讲的是技术、模式、概念、市场和想像力空间。杨希说:“在2008年初次接触到这家企业,当时就觉得这是一块难得的璞玉,技术、概念和市场等要素都完全具备。2008年8月投资后,当时我的电话就被打爆了,都是同行要求跟投的来电”。
通过四轮融资,红杉资本、德丰杰、北极光、德同集富亚洲、三井创投和中欧资本等超过10家知名创投已集结进入,公司估值自2008年至今至少上涨四倍。
与产业共成长
盛宴之下并非没有隐忧。“现在投资储能行业就如同盲人摸象。”一家创投机构的人士如此形容。他说,储能技术无论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都是新的,而且每一家储能企业都能讲出一个动听的故事,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储能项目并不容易。
另外,由于投资基金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国内绝大部分创投引导基金的生命周期在5年左右,国外PE/VC的生命周期虽长一些,但也多为10年。10年内投资对象能够上市关系着创投大量投资能否收回。因而,在投资储能产业时,创投也有些浮躁。
但真正的创投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寻找猎物,打一枪就要有一枪收获的猎人,而是浇水、施肥,帮助企业成长的农场主。一些圈内的投资合伙人介绍,由于储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单纯的投资市场和技术都是有缺陷的,唯有与产业共成长。
杨希表示,2008年德丰杰首次投资普能公司后,又帮助普能投资并购了加拿大一家储能企业。他坦言,要不是我们帮助普能公司完成收购,普能公司可能现在还不能生产商业化的储能产品。而按照普能公司现有股东架构和产品产业化进展,杨希预计两年后或在海外IPO,届时前期进入的创投将顺利退出。
原标题:新能源投资风光不在 储能成下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