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2.0时代:光伏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融合?
日期:2021-07-21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什么叫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创收增收,另一方面是考虑如何能够让农村的老百姓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城里的小区都有物业,农村的老百姓哪有什么物业?家里灯坏了、线路有问题了,很多时候都要从镇里请电工过来,时间长而且不方便,更不要说在自家屋顶装个光伏电站,如果出问题了不是更麻烦?”在浙江正泰安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凯眼中,要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不仅仅是建个电站那么简单,要“双赢”增收,更要做好能源服务。

在卢凯看来,光伏跟乡村的第一次有机结合,应该是“十三五”期间的光伏扶贫,政府以电价补贴的方式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通过稳定的电费收益实现脱贫增收。但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光伏跟乡村的结合也要进入2.0时代。

何为2.0时代?“首先是不再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而是通过光伏的自身优势去创收,通过产业投资带动乡村振兴。”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陆川介绍,根据前期积累的建设开发经验,正泰已经总结出了较为成熟的“合作开发模式”。“由正泰来出设备,老百姓出屋顶,合作开发建设一个电站。以河北省的工程建设为例,一个装机规模20千瓦左右的屋顶光伏,老百姓每年可以得到约1200元收入,这已经达到当地一个家庭年收入的20%左右,老百姓的增收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百姓得到的实惠还不仅如此,陆川指出,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户用光伏的建设需要屋顶有一定的倾角,企业还帮助农户对屋顶进行了“平改坡”,屋顶防水、防热和储藏的功能都大幅度提升。

同时,我们利用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资源,解决开发施工、后期运维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通过产业投资去助力乡村振兴。以我们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企业可以从中获得相对合理的收益。”

“老百姓可以得实惠,企业可以有收益,而且还增加了当地的绿电产出。以前,大家对中国农村的认识是产粮食的地方。将来,农村可能是既产绿色粮食又产绿色电力,这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陆川说。

此外,步入光伏和乡村相结合的2.0时代,卢凯指出,要更加注重在能源服务上下功夫。“电站本来就要做运维,可以借此在当地成立一个村级综合能源服务站,整合运维资源的同时承接除光伏电站以外的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综合能源服务,老百姓也是非常欢迎的。”

能源服务拓展的背后是能源开发利用的多样化。陆川告诉记者,在分布式能源的应用上,更要探索以小型县城或者乡镇为单位的综合能源规划。“把包括供冷、供热、供气和供电在内多种能源供给和利用形式结合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为整个乡村的能源平衡提供解决方案。这在技术上本身并不存在太多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政策引导、规划、设计等方面形成共识,协同推进。”陆川认为,日前,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关于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的初步设想,以此为契机,可以高屋建瓴地把整个乡村和城镇的能源平衡做一个完善系统的规划。

陆川表示,目前正泰新能源正在探索以乡村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区域能源站。“目前,我们在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省份在尝试推广相应的业务。这类业务有赖于整个政府对于业态的认可,它不像是单纯的光伏电站可能只涉及能源主管部门,新的业态要涉及住建、经信等众多政府部门相互协同才能促进一个点的落地。”

“以乡村为主的区域能源站,其实最主要的是如何解决‘冷’和‘热’的问题。我们的主要工作就采取一些经济性较好的技术去保障供冷和供热服务。挨家挨户装空调效率肯定不高,自建的地源热泵在经济性上也有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提供冰蓄冷、水蓄冷的方案,夜晚利用比较低谷的电把蓄冷的介质冷冻起来,白天释放,实现经济性最优。再如,我们可以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采用是生物质进行供热。我们要做的是区域能源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原标题:2.0时代:光伏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融合?
 
相关阅读: 光伏电站 光伏 光伏扶贫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中国能源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