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光伏供应链矛盾重重,相对合理的定价机制远未成型
日期:2021-08-17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youfutai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三年前,人们说“531新政”是光伏平价上网前的最后一轮调整,2018年是这个产业最后的“成人礼”。

但三年过去,我们的光伏真的成年了吗?综合种种表现来看,显然还没有。除了不再那么幼稚,以及“共识”之下,未来存活的几率大幅提升外,这个产业依然并没有“成熟”。

光伏依然是青少年,甚至正处于青春期。

行业里很多人应该有所感觉,去年至今,不论市场还是资本层面,光伏热度起来后,种种变数的叠加,让人充满希望和热情的同时,担忧和疑虑一分也没有减少。

当我们呼喊着“厉害了,我的光伏!”,当我们预判未来“年新增装机80GW以上”,当我们顶着诸多第一的光环自豪地迈向零碳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产业是否已像一位真正成年的小伙姑娘一样,能稳步走向未来的世界?

上个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一场研讨会上感慨,我们现在再也不是过去“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而是向“香饽饽、热饽饽”的方向转变。但他最后也提醒企业,不能“桃子熟了,自己没了。”

仔细思量,相比10几年前20年前,如今的光伏产业,除了规模大了,技术更加成熟,成本更低外,一些问题和现象是否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终究要积极的看待问题。相信多一些磨砺,多一些磕碰,多一些压力,未来成年后的光伏应该会更加成熟。

浮躁迹象明显,浮夸风气见端倪

过去这一年多时间,特别是国家层面定调“双碳”后,光伏产业突然有出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浮躁迹象,浮夸的风气也有点过了。这一点,不知道行业的朋友是否感觉到。

比如,对于国内光伏市场十四五的装机预期,刚开始有机构或专家预测是每年60-70GW左右,这基本属于合理范围。后来有预测每年80GW,最近有看到预测是十四五期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可能接近600GW。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数据如何预测出来,现实的根据是什么?

再说光于双碳风潮下,未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有不少机构预测,未来三四十年,都是数十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近期,甚至有权威专家预测,未来十四年,中国国内新能源的整体投资规模超过150万亿!

可能是我们眼界不够,如此庞大的数据如何推测得出?想想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想尽办法才陆陆续续投出4万亿。150万亿,什么概念?阶段性的解决方案呢,整体投资效率呢?

钱往哪里来,钱往哪里去?有时,过多的钱“陷进去”,反而可能带来问题和负担。

过去这么多年,光伏同仁都在不同平台、不同场合、不同渠道,不厌其烦地为光伏产业奔走呼号。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预测,没问题,但过于浮夸,结合整个大环境来看,真未必是好事。

所谓物极必反。回溯光伏二十年历史,当年也是政府、银行、机构、专家、媒体等等,一起将一些人、一些企业,甚至整个产业推上“神坛”,结果如何?

《教父》有一句经典:“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过分的高调、浮夸,常常会引来不必要的攻击,甚至最后连攻击者是谁都不知道。

想起去年八九月份,不只一位光伏企业家说过类似的话:“光伏发展那么多年了,取得了那么大成绩,但你跨出这个行业听听,你到全国层面的平台去说说看,有多少人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听我们讲光伏?发自内心愿意听的少,听得懂的更少,听了后观念上有所改变那就是‘阿弥陀佛’了。”

中央已经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決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光伏自身,是否也要有所收敛有所反思?

构建良好的产业竞争生态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打造良好的产业竞争生态?很简单:光伏产业里的每个企业都遵守商业伦理,能诚实守信,尊重契约;能说到做到,互利共赢。

然而,相互倾轧,拖款欠款,不择手段,保护主义,恶意撕单等等,依然在这个行业中频频出现。光伏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竞争生态依然任重道远。

大家都看到了,国家定调“双碳”后,光伏“一窝蜂”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这么多年,光伏产业里有一个普遍理念:“爱拼才会赢”或“会赌才会赢”,觉得如果不赌连输的机会都没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似乎是一个常态。

一些新进入者可能也盲目自信:觉得别人成功了,我就会成功,或者这次成功了,下次也一定要成功。

但历史反复证明,一拥而上,肯定会死掉一批。。对于光伏的“非规律”发展,这里引用李俊峰老师的部分观点:

第一,对新能源发展,很多人习惯囫囵吞枣--中央提出一个方向,大家就去做,至于为什么做,不知道。这导致企业做决策时浑浑噩噩、犹犹豫豫,既怀疑、忐忑不安,又担心不做的话,没有和中央保持一致。大家经常犯急于求成的错误,总是潮起时一批人跟着下海,潮退了就搁在沙滩上,什么都没做成,还搞得灰溜溜的。

第二,大家未来三五十年的宝都押上去。这代表行业会过度竞争,大家都说大话,什么一年新装1亿千瓦、1.2亿千瓦。所谓过度竞争就是寅吃卯粮,把未来的发展空间给堵死了。

“但是,如果没有认真理解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你会在受到挫折之后,哭天抢地,把失败归罪于别人,觉得自己又被忽悠了,而不是说自己没做好。”

供应链矛盾重重,相对合理的定价机制远未成型

光伏供应链的矛盾贯穿过往一整年,至今没有明显缓和的迹象。

最新的消息是,过去一段时间,价格微跌的硅料,这周突然又涨价了。同时,中环硅片涨10%。光伏同仁们又开始担心:组件恐怕又要再次涨价了!被寄以厚望的下半年,怎么办?

可以预见,2021年,供应链的“战争”必然贯穿全年,“定价权”的矛盾和争夺也贯穿全年,“扛不住”的企业将被无情清洗。而从供需平衡来看,产业供需要达到相对平衡,相对健康,至少需两三年的时间。

事实上,纵观中国光伏发展的20年,供应链的不同环节的不平衡、矛盾甚至“战争”,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去年今年表现得极为突出。比如说,当年的“两头在外”之下,双反一来,全行业价格暴跌,这也是供应链不平衡的突出体现。可以说,即使即将进入平价时代的今天,光伏产业也始终还未形成优质的、高效协同的全供应链体系。

观察2020年至今的涨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固有的、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如今肩负着重大使命,又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

问题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光伏何时才能构建良好的全供应链发展生态?何时能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

依然高度依赖政策支持和引导

过往十数年,光伏产业获得国政政策的持续支持,也由是得以实现跨越发展。

当然,政策引起的数次产业震荡也让人记忆犹新。光伏人最怕什么?不怕吃苦,不怕投入,不怕技术问题,不怕任重道远,就怕政策的突发或无限延迟。

某个阶段,政策如老牛慢车,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你望眼欲穿。而当年“531”的疾风骤雨,猝不及防,哀鸿遍野。

当然,整体来看,虽然国家能源局政策中间偶有波折和震荡,但总体保证了光伏产业的平稳向好发展,“小步快跑”策略被能源局运用得非常熟练。

这么多年,光伏对于政策的依赖,众所周知。

而平价上网前夜,十四五的开局,光伏对于政策的以来,并未减轻。要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竞争体系,要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仍是任重道远。

政策的“指挥棒”的作用,政策的“震荡力”,只要看看6月底出台的“整县推进”的政策,其引起的关注,“搅动”的资源,以及地方政府的呼应等等,你就可以感觉到政策对光伏产业的影响有多大。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主题就《平价时代的新能源仍需政策支持引导》,这位企业领导人指出:

第一,落实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生态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法律完善是保障。第二,我国能源秩序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需要政策引导。第三,平价后的新能源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仍亟需解决。

总而言之,“平价时代来了,但今年新能源发展步伐却大幅放缓,发人深省。无补贴的时代,我们仍需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引导,特别是在碳中和行动落地、理顺能源治理秩序、放开可再生能源用地用能指标、杜绝地方保护等方面,仍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补贴拖欠的“后遗症”依然严重

今年是光伏补贴的最后一年,想到平价上网后,光伏可以不再依赖补贴,终于可以扬眉吐气。

但事实上,补贴拖欠的后遗症,依然深刻影响着部分光伏企业的发展。

据光伏們的报道,截止2020年初,风电光伏补贴缺口超3000亿元。国家电投超过300亿、三峡超过100亿、中广核超过150亿元、协鑫新能源90亿元……补贴被拖欠在数亿元的光伏投资企业比比皆是,不仅是民营企业,就连这些“财大气粗”的央企都数次在相关会议上呼吁主管部门想办法为补贴拖欠找到一个解决的口子。

根据人大执法检查组报告,截止2020年初,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基金的征收总额仅能满足2015年底前已并网项目的补贴需求,“十三五”期间90%以上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资金来源尚未落实,截至2018年底,电价补偿累计缺口达2331亿元。

补贴资金缺口巨大及拨放问题,曾长期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电站投资商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巨额应收款难以快速变现,只能将资金压力及风险向产业链上游层层传递,巨大的应收款压力笼罩整个光伏产业。这也就不难理解,过去两年里,不少民营电站投资商频频变卖电站资产,以求轻装转型。

据统计发现,截止2020年底,112家光伏上市企业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规模合计达2373.53亿元,同比增长了14.10%;同期,112家光伏企业应付账款及票据规模达2953.55亿元,同比增长了24.18%,其无论是规模,还是涨幅都要远高于同期应收账款数据,这或许意味着更多的企业将资金压力及风险转移到了中小供应商的身上。

光伏强大了吗?是,也不是!

中国光伏产业是否已经足够强大?是,也不是!

“是”,源于中国光伏产业多年来的长足发展,从“三头在外”到“三个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确实“冠绝全球”。

“不是”,源于与传统能源、传统电力的比较,具体而言,就是光伏在全国整体发电量的占比中依然极为“弱势”,六年之前,整个光伏每年的发电量在整个社会的用电量里面占比不到0.5%,现在已经提高到了3%左右,但这样的占比依然极小。

简言之,与传统能源、传统电力对比,光伏依然弱小,依然任重道远。

再一个视角,从2020年全国两会代表人数来看,我们曾统计发现,从事能源电力行业的代表超过160人:从事能源行业的政协委员超过60人,总计近230人--也就是说,光伏行业的代表和委员在其中仅为零头。

再比如,两院“院士”人数,笔者曾统计发现,建国以来,中国共培养出超过210位煤炭、石油和矿业界的院士,其中中科院超过140位,工程院超过60位。但能和新能源真正“擦边”的院士,至今没有。

曾有光伏企业家谈到“十四五”光伏的阻力:“光伏真正的阻力在哪?其实是很多精英层。举个例子,比如中国数十个院士研究热能,研究核的,研究煤炭清洁化利用的。对于他们来说,将来你光伏的发展要让传统能源退出历史舞台,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恰恰他们对决策层形成的影响力要比我们更大一些。”

质量和安全问题依然一定程度困扰行业发展,甚至会在某个节点爆发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光伏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光伏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由部分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隐患和安全问题,以及社会口碑问题,都始终存在。

比如,以户用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前景始终被各界看好,但近年行业依然乱象丛生,户用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事故;一些不良厂家趁机将降解、拆卸、低质组件以次充好,更有一些电站投资商为了降低成本,也给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留下“缺口”!

相光伏调查报告显示出以下问题:第一,家用光伏行业基础标准匮乏。第二,家用光伏质量参差不齐。第三,建站选址过错、设计缺陷。第四,运输粗暴、违规施工。第五,运维体系不健全。

各种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电器短路、停机、燃烧、热斑、隐裂、功率衰减组件负偏差、电站实地功率预测不准确、逆变器高故障率偏高等等,在一些地方是层出不穷。

具体到出现火灾这样的严重事故,影响的不仅是电站的安全,也会对电站下方的厂房设施以及人员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从更长远的视野,影响的是光伏在社会上的“口碑”和形象。

看几个数据:1.从全球球范围来看,光伏发电各类安全事故中,电气火灾发生的频次最高,造成的损失也最大。2.光伏电站的安全事故中,2%的火灾事故占用32%赔偿金额。3.光伏行业近3年内已有超过45起典型的火灾事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以荷兰为例,在户用光伏领域,仅2018年就发生23起火灾事故,占其安装总数的0.14‰。

在当前的大趋势和大环境下,解决分布式光伏发展中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火灾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变化,伴随“整县推进”,光伏和储能将越来越多的进入园区、建筑、家庭,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显得愈发急迫。

某种程度可以说,质量和安全问题不解决,光伏永远难以“成年”。

行业舆论环境只有褒奖,只说好话,多元的、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严重缺失

回顾光伏行业20年,总是有那么几年,总有那么个阶段,整个行业的舆论环境你好我好大家好,有褒奖,只说好话,多元的、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严重缺失!

还记得光伏“531新政”后几天的舆论事件吗?“531”新政出台后,不少媒体做了反思、组织讨论,甚至直接指出政策“一刀切”可能带来的产业灾难。

但很快,很多内容就“被删除”,不少媒体被相关机构或相关领导“打招呼”。一句话,批评的话是不能说的。

非常赞同行业自身观察者红炜在“531”后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当一个产业的其他制约机制严重弱化到没有的时候,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这一作用,只能发挥于多元、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的产业舆论环境中。遗憾的是,中国光伏仍不具有这样的产业舆论环境。

第一,中国光伏还没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期,光伏企业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岁数。一个人的成长,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表现之一,是具有主动的欢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承受力。

如果这个产业发展的不那么快,也许它还没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中国光伏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结果就是身体的成长与意识的成熟并不相匹配,产业处于只能说好不能说不好、我不说你不好你也不能说我不好的青春期,总之这还是一个不够自信的产业。

第二,成长中的光伏产业舆论机构目前还是典型的寄生生态。一个强大的产业,应当拥有敢于批评的独立媒体。遗憾的是,光伏产业还在成长中,媒体还在很大程度的寄生中。它的结果也只能是:产业的舆论环境,只有企业家喜欢听的那一种声音。不像在互联网产业,批评腾讯、阿里、小米的文章俯拾皆是。潘乱的一篇《腾讯没有梦想》,让马化腾亲自冷静作答。

第三,大部分光伏分布式市场中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分布式光伏市场......对于市场中的舆论、观点,在市场好的时候,他们愿意相信好的消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不好的消息。信息的影响力总是被放大了的。

未来诸多变局,带来前所有为的考验和挑战,光伏要“成年”,必须应对困境与挑战

我曾提出了目前和未来光伏竞争格局的一些明显变量,各种变化、矛盾和风险的堆积,必然带来前所有为的考验和挑战。光伏要“成年”,显然还要应对好类似的变局。

比如:其一,国有资本强悍进击光伏,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民营企业如何处理与“五大四小”、“三桶油”、十大地方能源集团等等央企国企的关系,如何与之“竞合”,如何与之共赢,如何不被边缘化?

其二,光伏龙头们奔向垂直一体化,规模企业间的对抗与竞争要素增加,阵营分化,相互踩踏的事件密集发生。

其三,产能“绝对过剩”必然出现,一二三线企业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分化更加明显,不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被淘汰。

其四,.两年内产业链不同环节产品价格陆续暴跌,以“低价竞争”为特点的价格战将持续很长时间。

其五,全球金钱涌向光伏,各种跨界者不计其数,身处“混战”的企业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六,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加剧,光伏企业如何出海,如何避险,如何融入全球范围的“碳中和”?等等。

原标题:辣评 勿过于乐观,光伏仍是青少年!
 
相关阅读: 光伏 新能源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黑鹰光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