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和企业努力实现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下,供应链价格上涨成为了杀伤力巨大的市场变量。
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硅料价格不断疯涨,成本传导之下,直接激化了光伏产业链的供需矛盾,严重影响了光伏电站开发与建设的积极性。这导致在建项目停工、新建项目开工遥遥无期,可能会使得2021年光伏装机预期目标无法实现。面对困局,产业链下游都在期待硅片、电池价格回落正常水平。
进入7月份,光伏产业链终于迎来喘息之机:硅料连续五周降价,硅片价格同步下调,组件企业开工率逐步恢复。然而,就在不久前,硅片所带动的一系列涨价结束了这一局面。
8月11日,中环股份发布硅片产品最新报价,G12 170μm单晶硅片报价7.97元/片,价格上涨5.8%;M6 170μm单晶硅片报价4.98元/片,价格上涨9.7%;G1 170μm单晶硅片报价4.88元/片,价格上涨5.6%。
在此带动下,硅料结束了连降趋势,价格轻微回弹,各类硅料涨幅在0.54%至0.96%不等;电池片与组件也陆续放出涨价消息,其中通威电池片8月12日定价涨幅在2%至3.7%,部分组件报价轻微上调0.03-0.04元/W。
8月19日,隆基硅片产品报价也大幅上涨,甚至涨过了中环。其G1、M6单晶硅片皆上涨0.2元,分别报价4.99元/片、5.09元/片,M10硅片上涨了0.24元,报价6.11元/片。
时至8月25日,硅料行情再涨,据硅业分会消息,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0.5-21.1万元/吨,成交均价小幅上涨至20.91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1.60%;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0.2-20.9万元/吨,成交均价上涨至20.68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1.62%。
中环、通威、隆基在这新一轮的涨价潮中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究其原因,是部分企业涨价的速度“过快”及幅度“过大”。有分析认为,这将不仅不利于其自身发展,更让光伏产业链再次陷入动荡。
首先,对于光伏产业链来说,龙头企业的产品价格飙涨,很可能起到了“带头”作用。
以中环为例,光伏产业链价格普涨的源头是硅料产能不足,如今产业链正处于来之不易的平静局面中,即便打破,最大可能也应体现在硅料端;然而在行业内,第一个打破降价趋势的企业却是硅片大厂中环股份,以至后续其他环节跟涨。
此外,中环5%至10%的价格涨幅更令产业链心头一紧,该涨幅不仅远超硅料涨幅,更超过了通威电池片的涨幅。这次涨幅如此之大,下次还会涨多少呢?自然会激起采购方与从业者心态上的动荡。
其次,对于中环自身发展来说有些得不偿失。6月29日,中环调低硅片价格,业内一片叫好,积累了不少声誉。其在价格公示中还写到:“因近期全球光伏组件装机乏力,下游电池、组件环节成本高企,中环半导体从即日起调整单晶硅片价格”,这展现出了行业担当与责任感。
在那次降价中,中环也为自身所在的“210阵营”带来了优势,其在价格公示中写到:依据公示单晶硅片价格,以电池转化效率22.8%计算,G12 170μm单晶硅片在电池环节单瓦硅成本为0.749元/W,较G1 170μm硅成本降低0.0552元/W,较M6 170μm硅成本降低0.0061元/W,G12单晶硅片的单瓦硅成本具有优势。
现如今,中环率先且大幅调高硅片价格,可能会在短期被182看到可窥之机。
最后,中环的做法或将刺激其他硅片厂商。如隆基在中环涨价一周后,选择了硅片价格跟涨,且价格均高于中环,其G1、M6单晶硅片皆超过中环0.11元/片。
行业企业在涨价中虽然能够获得成本解压和更高利润,但是,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积极支持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责任更加重大。
当下光伏产业链正面临危急时刻,各环节压力都很大,若互相比着涨价,必会摊薄产业链下游的利润空间,导致矛盾出现。因此龙头企业在使用价格这把利器时,还需更多慎重与长远考量。
央广网曾发文报道称,本次硅片涨价,是光伏行业上游产品价格在经过两个月的调整后,重回上涨通道。报道中说,基于现在硅片厂较高的集中度,几家企业的涨价会传导到整个行业。
现在硅片一涨,下游的电池和组件必然显著承压,特别是电池企业;同时,对终端的安装商来说,挤压也是非常大的。非理性涨价对光伏产业链下游的打击可见一斑。
长远来看,若业界不对新一轮涨价潮加以关注与控制,上半年“停工待产”的现象或将再次重演,届时在今年本就发展缓慢的光伏行业又将遭受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当下国家为了按时达成“碳中和”目标,提高光伏普及率,特意推出“整县推进”发展模式,目前全国已有百余县区签订了开发协议,这本是大势所趋之事,但若过分涨价,“整县推进”的成本必然增加,其发展势头也必将遭到遏制,这对于我国新能源布局与光伏产业增长皆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在当前硅料产能尚未快速释放的情况下,光伏上游厂商合理控制价格已成为破局的关键所在。
原标题:光伏龙头大幅调涨硅片价格,或再次导致下游需求停滞